关于秦陵地宫的猜想,有很多传说。
有人认为秦陵地宫之所以保护的好,是因为陵墓地宫里倾注了大量水银,可以防腐防盗。
有人说地宫里的水银像江河一样流动不息,大量水银才使得秦始皇的身体依然完好的保存,栩栩如生的躺在棺椁中。
还有说法认为,秦陵中存在大量水银是秦始皇为了能够在地下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而储备的等等,这样的说法有很多。
秦陵地宫存在大量水银吗?历史记载地宫里存在水银江河,这是真的吗?秦始皇为什么要在陵墓中放置水银呢?如果有,又是用来做什么的?
地宫
水银之谜
(上)
最早关于秦陵地宫水银问题的文献,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相机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意思是说,水银是用来模拟百川江河湖海,并且相互之间可以流动。
西汉之后,在《史记》的基础上对秦陵地宫水银进行了或详或略的描述。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里记载: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历代文献关于秦陵地宫水银的描述越来越详尽,人们也更加相信秦陵地宫中存在大量水银的说法。
但这种描述,真的可信吗?
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第一次对秦陵地宫水银进行了勘测,结果在陵墓封土的中心区域,发现了一个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这个区域的水银含量高出周边土壤含量的数十倍。
后来,为了确定强汞异常区,是来自地宫的水银所致,还是构成封土土壤本身所携带的。本世纪初,研究者用氡气测量法,对封土又做了一次测试,结果表明,封土中强汞异常的原因,其实是来自地宫的水银挥发后沿着封土的裂隙,上升到封土表面所致,并不是土壤本身所携带。
秦陵地宫中含有大量水银,是显而易见了。
有学者推测,按照米乘以米的大小,在地宫中按平铺10厘米的水银计算,秦陵地宫的水银足有吨。以标准的足球场计算(长米,宽68米),如果将吨的水银倒进去,它的厚度能达到1米,甚至更多。
地宫水银真的是江河大海么?如果是真的,这些巨量的水银又是从哪来的?以当时的生产条件,能够生产出足够的水银满足地宫庞大的需求吗?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里提到,秦始皇时期,巴郡一带,有一个寡妇名叫“清”,因为经营丹砂产业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甚至组建了一支武装力量来保卫她的家族。秦始皇认为这个女子是一个贞妇,对她很是礼遇,并在她死后建造了一座怀清台来纪念她。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历史文献记载中,秦始皇除了其母亲,和女性的交集,巴寡妇清是唯一的一次。
除了政治因素,像巴寡妇清这样的豪强巨贾,不只生前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死后秦始皇还专门为她修建纪念碑,纪念她的贞妇行为,很不可思议。
因为秦、西汉时期,女子改嫁是一件普遍的事情。仅仅因为巴寡妇是贞妇,就为她建造怀清台来纪念她,这种理由很牵强,和秦始皇的为人处世也不相符。
段老师认为,司马迁的记载,足以说明,这一切就是因为巴寡妇清所经营的丹砂产业。
丹砂,就是现在的硫化汞,是生产水银的原料,巴山一带,汞的储量非常丰富。
有种可能,秦始皇为了陵墓中的水银煞费苦心,富豪清,慷慨地奉献了大量的水银,才使得秦始皇对她另眼相看。但仅巴寡妇清一家的产量并不能完全满足地宫水银的需求,也许秦巴之交的陕西旬阳,也是秦陵地宫水银的来源之一。
旬阳位于秦巴之间的秦岭南坡,在该县北部的青铜沟一带,目前已经探测到的汞储量达到1.47万吨。
上世纪50年代,矿业普查曾在这里发现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汞矿达三千多个,在附近更发现了秦汉时期的建筑遗址,再加上旬阳距离秦陵很近,这些让研究者相信,旬阳应该也是秦陵地宫水银的一大来源。
既然有了原料,秦人是否有能力生产出多达百吨的水银供陵墓地宫使用呢?
以我国目前的现代化生产水银的工艺水平,年产量才吨左右,在年前的秦代,秦人真的能生产吨甚至更多的水银放置在地宫中吗?
下期揭秘秦陵第三集《地宫水银(下)》欢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shuairuoazl.com/sjsrcs/4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