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衰弱症状及治疗 > 神经衰弱测试 > 正文 > 正文

千年古县胶州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3 17:00:07

千年古县-胶州

发布日期:-05-19来源:胶州市情网

  胶州市

  胶州市[jiaozhoushi]地处山东省青岛市西部,胶州湾西北岸,境域呈东北、西南长斜形,市人民政府驻地距青岛市37.5公里。境内东南有湾海岸线长15公里,隔海与青岛市区相望。北纬36°00'—36°30'东径°37'—°12'。东与即墨市(今即墨区)、青岛城阳区交界,西与潍坊高密市、诸城市接壤,南邻胶南市(今黄岛区),北依平度市。边境总长度.4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76.9万人。辖阜安、中云、南关、北关、云溪等5个街道办事处,辖胶东、李哥庄、胶莱、马店、胶北、胶西、杜村、铺集、张应、里岔、洋河、九龙、营海等13个镇。全市共有个村民委员会,61个居民委员会,属青岛市管辖。

  地名语词文化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胶州地域,远在四千多年前,即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了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社会的三里河文化。有多年历史的“胶州大秧歌”驰名中外。自古以来,胶州商贸相当发达,唐宋时期从经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是长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素有“金胶州”美誉。

  胶州自然条件优越,全境座落在胶潍河谷边缘地区,属滨海平原。境内无大山,艾山(仅海拔.2米)为崂山支脉。河流有大沽河、胶莱河、洋河三大水系和一些海滨小河。气候由于受东部海洋的影响,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特点,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左右,1月最冷在-11℃,7月最热为32℃。全年平均降水量—毫米之间,无霜期一般为天左右,4—7月份多雾,冷空气在春秋冬季均有,以1月份最盛。平均全年日照时数.3小时,5月份最多,由于地处沿海,受海风影响湿度较大,一般为73%。

  全市耕地面积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4%。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花生为主,粮食亩产公斤左右。蔬菜和果品生产是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久负盛名有上千年栽培历史的胶州大白菜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全市林地面积公顷,树种以刺槐、毛白杨、泡桐为主,其中,果树面积公顷,以苹果、桃、梨、板栗、山楂、葡萄、大枣、核桃等为主,胶北镇后梁家屯生产的水蜜桃个大味甘美享誉国内。近几年来花卉种植兴起,种植面积达余公顷,远销各大城市。水产资源丰富,沿海一带盛产鲅鱼、鲭鱼、黄鱼、带鱼、鲳鱼及虾蟹、贝类,近海和滩涂养殖以鱼、虾、扇贝、海红、贝类、海带为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亿元,按现价比上年(下同)增长21.7%,人均生产总值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9.9:58.7:31.4。实现税收总额14亿元,增长22.6%;地方财政收入超过8亿元,增长33.1%。

  胶州交通事业十分发达,铁路有胶济铁路、胶济客运专线铁路、胶黄铁路、胶新(胶州—新沂)铁路、济青高铁。高速公路有济青、同三(黑龙江省同江—海南省三亚市)、环胶州湾、济青南复线等四条和国道通过市境。渔港一处。距青岛机场20多公里。新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位于胶东街道办事处境内。

  据《增修胶志》载:“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封少昊后裔兹舆期为莒子,都于计”。“计”位于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城子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以介地置黔陬县,属琅邪郡。西汉时,市境内除黔陬县外,还有计斤县,驻地在今城子村;邞县,驻地在铺集镇黔陬村;祓侯国,在今牧马城遗址。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撤销邞县、计斤县和祓侯国,黔陬县属东莱郡,东汉建安三年(公元年)改属城阳郡。西晋元康六年(公元年)改城阳郡为高密国,徙陇西王司马泰为高密王,都黔陬,并将黔陬城迁到胶水西岸(今铺集村西北)。南北朝(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年)黔陬属南朝宋青州高密郡,大明八年(公元年)改属北海郡,北魏皇兴三年(公元年)被北魏占领,黔陬属青州高密郡(治所在今诸城市),北朝北魏永安二年(公元年)设胶州,黔陬属胶州高密郡,这是胶州为地名之始。隋开皇三年(公元年)撤郡,黔陬属胶州,隋开皇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开皇十六年割黔陬县北部在胶、墨两水间置胶西县,隋大业九年(公元年)胶西县毁于战火。

唐武德六年(公元年)撤销胶西县,其地并入高密县,将高密以东部置板桥镇(位于今胶州市城区)。北宋元祐三年(公元年)以板桥镇置胶西县兼临海军使,并置板桥市舶司,属密州(唐武德五年胶州更名密州)。——,今胶州地域属于高密县。

金代在胶西县境内设陈村镇(驻今胶东镇大店村)、张仓镇(驻胶南铁山镇张仓村)和梁乡镇(驻今里岔镇良乡村、良乡原名梁乡)。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年)复设胶州,驻胶西县,辖胶西、高密、即墨三县。明洪武二年(公元年)撤销胶西县,其境由胶州直辖,仍辖高密、即墨二县,明洪武八年胶州改于莱州府管辖。清雍正十二年(年)撤并灵山卫归胶州。清光绪三十年(年)胶州升为直隶州,直属山东省,仍辖高密、即墨二县。民国二年(年)全国撤州改县,胶州改为胶县。年胶县沦为日占区,年划入青岛特别市,改为伪青岛特别市胶州乡区行政办事处,年又改为伪青岛市特别市胶州区办事处。年11月在胶县北部大杜戈庄成立胶县抗日民主政府。年日本投降,胶县被民国政府占领。年8月将漕汶、王台至抬头、埠上兰等以南的个村庄划出成立诸胶县(后改名胶南县)。此时政区变动频繁,先后成立胶高县、胶河县,随后撤销,把划出的地区又重归胶县。年胶城解放,滨北专员公署和县民主政府迁入。年改滨北专区为胶州专区。年撤销胶州专区,胶县划入昌潍专区。年划入青岛市。年重新划归昌潍专区。年再度划归青岛市。7年2月12日经国务院国函(7)26号文批准,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县级,以原胶县的行政区域为胶州市的行政区域。属青岛市代管)。

  地名实体文化

  一、灿烂的历史文化

  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河村的三里河文化,经中社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考古队和胶县图书馆联合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墓葬、房屋、窖穴遗迹,石器、骨器和精美陶器,经测定属大汶口、龙山文化两种类型,距今年左右。未经发掘的还有罗家村文化、远家阿洛文化,均属龙山文化类型,说明早在四千年前已有人类聚居。正在发掘抢救韩家庄(原名赵家庄)文化遗址,经测定又把胶州市文化向前推进了年。

  (一)历史渊源

  1、古代胶州占渔盐之利,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素有“金胶州”之称。三里河文化出土了大量鱼骨,其中有白鳞鱼和鲅鱼,这些鱼游泳迅速,要捕到它必须到距海岸较远的大海,当时三里河人已经掌握一套捕捞方法和比较先进的捕捞工具和船只。上古时期(在夏朝之前)胶州沿海居民就以制盐为生,汉代刘向《世本》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记载,宋代郑樵的《通志?三皇略》中说:“上古诸侯夙沙氏,始煮海为盐。”夙沙氏是原始社会与神农氏同时代人,是制盐的鼻祖。据寿阳宾《青岛海港史》:“夙沙国据考证即今胶县一带,故胶州湾盐区就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所在地。”到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年)计斤(今胶州市城子村)置盐官,实行国家专卖。每遇灾年朝廷就解盐禁,让百姓自由贩卖,给百姓一线生路,可见盐的收入很大。

  2、唐代在今市城区设立板桥镇,加强对海上贸易的保护,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板桥镇的海运地位逐渐上升。北宋由于受北方辽国的侵犯,山东半岛的北部海港全部封港,给板桥镇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北宋元丰年间知密范锷上言:“请立板桥镇市舶司”。北宋元丰七年(年)在板桥镇置管理船舶贸易的榷易务。北宋元祐三年(年)范锷复请:“若板桥市舶法行,则海外诸物积于府者,必倍于杭、明二州。”同年板桥镇升为胶西县兼临海军使,置板桥市舶司,成为北方唯一的一处市舶司。设置板桥市舶司后,港市贸易、人员交往繁忙。年市政府2号宿舍楼的建筑工地出土了30多吨北宋末年铁币“崇宁通宜”、“大观通宜”、“政和通宜”,已经锈成铁球,现收藏“高凤翰纪念馆”钱亭里。由此,可见板桥镇确实是北方大港名不虚传。

  3、元至元十七年(年)开挖胶莱新河,将南方粮食运往元大都。开挖胶莱河工程规模巨大,从胶州湾经陈村海口过平度、高密,经掖县海仓口入莱州湾,元至元十九年修通,自此胶州湾到莱州湾漕运开始。

  4、明代初,因倭寇与海盗为行,剽掠我国沿海商船,屠杀商族,侵扰沿海百姓,倭寇飘忽不定。明朝采取措施,发布禁海令:“申禁人民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并在沿海设立卫、所加强军备,打击倭寇。胶州辖区设有灵山卫、鳌山卫、胶州所、更河所、雄崖所和浮山所。随着局势的稳定,海运得到恢复。南方船商在胶州所修的天后宫、海神庙共六处。胶州塔埠头天后宫其规模之大、建筑之华丽为省内少有。历代“胶州八景”都把海和海港列为一景,如明永乐七年王振宗的八景之一“唐港秋潮”,唐港位于今大桥东,原有唐湾港,描写秋冬之交商船往来的繁忙景象;明宏治八景之一“麻湾渔乐”,麻湾(胶州湾别名)每到捕鱼季节,夜晚渔民在船上休息,渔火照亮海面,渔歌响彻麻湾(胶州湾)夜空。南北船商都在胶州城小桥和塔埠头一带设立总号和分号,分别形成港市,每到秋冬之交,风正船行,商贾骈集,千樯林立。俗称胶州八景“少海连樯”,就是描写当时的塔埠头商船往来的景象。

  (二)历史事件

  1、金宋胶西大海战。金灭北宋占领北方地区后,即欲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到金主完颜亮时,爆发了我国古代史上著名的金、宋陈家岛(薛家岛东部)大海战。建炎四年(年)金兵“破定海,以舟为师来袭御舟,”被宋兵“以大舶击退之”(《宋史高宗三》)。金为建立强大水师,雇佣淮浙造船名师仉询、梁简等,“于是大兴工役,造巨舟于胶西”(宋周必士《辛已亲征录》)。金在胶西港湾赶造的战舰规模大数量多,据统计投入南侵的战舰余艘,延绵数里。由于需造战舰的规模数量大,时间十分急迫,人力、物力都很难征集,特别是大批木材和油类无法供应。金兵采取掠夺的办法,使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督责苛急,将士日夜不得休息,坏城中民居以为材木,煮死人膏为油,用之。”征集20至25岁军兵50余万人,充实水师,集结胶西。南宋绍兴三十一年()秋九月,金主完颜亮亲自统帅三十二路总兵伐宋,分四路进军,其中一路是水师,以工部尚书苏保衡为都统制,益都尹完颜郑家奴为副统制,率水军由胶西沿海袭宋临安(今抗州)。此路水师刚出守风湾(胶州湾)在陈家岛便与南宋浙西副总管李宝帅水军相遇,金兵驾驶舟船的船工因是中原人,见李宝船队一起呼喊,金兵晕船不能战,听见喊声早已乱了阵脚,宋军以火攻之,烧其战舰数百艘,降众千人,完颜郑家奴等主要将领被杀,苏保衡舟船未发得以逃脱。宋军缴获枪枝货物数万计,不能带走的全部放火烧掉,大火四昼夜不绝。陈家岛之战,粉碎了金从海道袭宋的战略,导致金内部分裂,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杀害,遏制了金兵南侵的野心,暂时缓解了南宋临安的局面。

  2、毛贵袭胶州。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残暴压迫,人民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韩山童、刘福通帅白莲教教众在颖州起义,为推翻元朝而战,韩山童战死,刘福通回乡组织起义军,号红巾军。元顺帝至正十七年()春红巾军部毛贵帅军由海路入胶州湾,奇袭胶州。镇守胶州的元朝签枢密院事脱欢仓促迎战,被毛贵杀死,攻占了胶西县城。并乘胜攻破莱州、益都和滨州、莒州,次年占领了青州、沧州、长芦、济南,遂占领山东。

  3、总兵海时行之乱。清顺治三年()海时行出任胶州镇总兵。顺治十年()朝廷命调胶镇总兵南征,海时行逗留不发。驻莱州分守道道台徐大用亲自来胶催督,阅兵于大教场(其址在今市宾馆)演武厅,发币犒军。海时行随行将士首先造反杀死旗鼓司张思选,执徐大用胁迫与其同反,徐大用不屈被杀。代理知州、莱州府推官李煌,回家探亲的御使巡按浙江匡兰兆及其父匡如掼,致仕官员法寰及其二子也被海时行所害。胶人被杀、被抢者不可胜计。海时行自称重兴王,率叛军在胶焚劫七日,率兵南下,又屠莒州。宋派兵部尚书王永吉率援兵追讨海时行至亳州,海时行被擒斩,将其首级传至胶州,悬挂在嘉树园未烧毁的大树上示众。

  (三)历史人物

  胶州大地山明水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英才辈出,灿若星汉。仅载入市志有传的人物人。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其中,革命烈士人),共计人。尤其是明清以来,杰才辈出,著述甚丰。仅《增修胶志》就立传七百余人,明代的高宏图,曾被授予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文渊大学士。17年中其弟子中举及贡太学以上者四百余人。科第之盛前所未有。张谦宜一生撰有诗三千,文百卷。柯劭忞为《清史稿》总纂,著《新元史》卷。法伟堂为《山东通志》第一副总纂。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具有诗书画印砚多种才能,艺术风格独特,珍品佳作存于各地。明、清两代胶州人考中进士名,占全省进士总数的25%,同期还考中武进士23名,其中王元浩中武状元。汉宣帝时期的庸谭,曾到千里之外的鲁都拜师求学,以精通《齐论》、《尚书》和教授弟子有方而远近闻名,有胶东大儒之称。

  1、西汉儒学大学问家庸生。庸生西汉宣帝时人,居胶东,世称胶东庸生。今胶州市北关南庸村是故里,原有祠和墓,今已废。西汉时在孔府的“鲁壁”中发现古文《尚书》和其他儒家经典。古文《尚书》是用蝌蚪文书写的,很难识别,它比现存《尚书》多十六篇。孔子后裔孔安国把它译为隶书,传授给司马迁和都尉朝,都尉朝又传给了庸生,庸生传与胡常,胡常传徐教,徐教传王潢、涂恽。西汉《论语》有《齐论语》和《鲁论语》,《齐论语》比《鲁论语》丰富,庸生在传授他的学生张禹《齐论语》和当时流行的《鲁论语》时,博众长,而作出了《张侯论》。到东汉未年的郑玄,将《张侯论》、《古论语》编辑成今《论语》一直流传至今。西汉平帝时,皇室学者刘歆对庸生非常崇拜,通过刘歆的宣传及庸生的弟子传习古文《尚书》,庸生在儒学界才得到应有的地位。庸生留下的遗址有濯砚泉和神仙路。砚泉是庸生讲学洗砚的水池,神路是庸生往返住处和濯砚泉之间的小路。胶州人民对这位大儒非常尊敬,历代为其建祠、修墓祭祀。

  2、明代尚书高宏图。高宏图(1—年)字子狱,号径斋,性沈毅,有器量,博学多识。明万历三十八年(年)考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出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巡按陕西时逢西安秦王府太监张清仗势称霸乡里,鱼肉宗室百姓,被害者百余家。奏朝庭,请斩张清以谢宗室。因宦官包庇未准,怒而称病不朝。天启六年(年)春,魏忠贤、矫诏逮扑都御史周宗建、吏部主事周顺昌等三十四人下北寺狱。召宏图参予处理此案,宏图上书揭露其奸,触怒了魏,削去宏图官籍。崇祯元年魏忠贤畏罪自杀,高宏图复起,升为太仆寺卿,迁左副都御史。刑部尚书乔允升因死囚越狱将处重罪,左副都御史易应昌以论救乔允升被一并下狱论死,宏图坚持认为不当,崇祯怒气平息后,同意宏图的所议。秩满后改任工部侍郎,宦官张彝宪深得崇祯信任,受权敕督部事,张欲争取宏图为已用,高宏图不愿成为宦官同党,要求退休,奏疏七次,以忤旨再次被罢官,回原籍闭门不出。崇祯十五年(年)清兵进犯中原,围攻胶州,宏图与在籍参将谈震采同心协助知州郭文祥守城,并请石梁地理家杨廷玉在城内寻找地下水源打井解决城内饮用水,使人心安定,保住州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破北京,崇祯自杀,凤阳督臣马士英以兵拥福王世子朱由松为帝,任用宏图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就职后提出“新政八事”,当时大议多出于宏图。最后因绝食殉国,终年62岁。著有《史记论事》、《高宏图杂著》、《血衣记》等十余种。

  3、清朝武状元王元浩。王元浩(—1年)字海如,胶州城南状元府村(今丁家庄)人。自幼聪颖过人,喜爱读兵书战策,通晓阵法韬略,善骑射、击技。清雍正五年(年)高中武进士,一甲第一,即武状元,授头等侍卫。王元浩初应会试时见知于怡贤亲王,亲王以元浩的《火兽火车图》献皇上,皇上称赞说:“全才也,不愧武科第一,”升为偏关营参将,又升为代理蒲州营副将。雍正十三年俸满,当回京引见,由于王元浩为官清廉,宦囊空空,无法成行,山西巡抚知道后赠路费白银四百两。乾隆元年授湖南洞庭湖水师副将,他研究的火器制图册分发给属下进行训练,以火炮取代了弓箭,使水师战斗力空前提高。王元浩,打击盗匪使社会治安呈现出太平景象,不久又升任镇篁镇总。因感染瘟疫不治而亡,终年48岁。著有《火器图》。

  4、扬州八怪之一著名书画家高凤翰。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南阜。少具异才,善书画篆刻,诗才敏捷。只是时运不济,直到雍正五年(年)44岁,才被知州黄瑞荐举贤良方正,授安微歙县丞。六安知州卢见曾爱其才向巡抚程元章推荐凤翰,使凤翰代理歙县、绩溪县知县。乾隆元年(年)征试博学鸿词,推荐凤翰未果,委管泰州盐务。当时卢见曾已为两淮转运使,他经常宣扬凤翰的才华,为同官所忌,说卢见曾与高凤翰结党,还给凤翰罗织罪名,具列所谓凤翰之过,控告于两江总督高其倬。这时又发生了卢见曾冤案,凤翰被牵连入狱,入狱后,得病痹废了右手。平反后漂泊扬州数载,以书画为生,书画唯用左手,而妙趣横生,名重于世,中国美术史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乾隆六年(年)离开扬州回故乡。凤翰具有济世之才,为世人罕知,独以书画为世人所重。清代画家张庚《画微录》评其画:“山水不拘于法,以气胜”。著名画家齐白石说:“从来画家别具胸臆者,唯南阜老人是之,动笔令人心服。”又嗜砚,蓄藏千余,皆自为铭,还著有《砚史》。高凤翰去世后,金石收藏家王相在道光年间购得《砚史》,爱不释手,认为《砚史》是“艺苑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藏之则莫若砚,流佚则无别本。”诗有《击林》、《湖神》、《山由云》、《鸿雪》、《江平》、《归云》、《青莲》诸集。

  5、军机大臣匡源。匡源(年—年),字本如,号鹤泉,胶州中云街道办事处郭家庄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匡源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13岁考中秀才,道光十九年参加顺天府(北京)乡试第三名,翌年(年)中进士,改庶吉士,受到大臣杜受田的器重,散馆后授编修。道光二十三、二十四年出任江西、山西乡试主考官,道光二十七年任会试同考官,道光二十八年()入值上书房为奕詝讲经。第二年嗣母、生父相继辞世,匡源回家办理丧事和守制。咸丰二年匡源假期满,以原官充任日讲起居注官,仍直上书房。咸丰三年再次出任会试同考官,次年出任兵部右侍郎,不到两年改任吏部左侍郎,代理礼部尚书,兼任经廷讲官。咸丰七年()奉旨任军机处军机大臣,赐紫金城骑马。咸丰十年(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大臣们主张外逃,匡源主张“固守安民,以待勤王”。咸丰帝临终,把六岁的太子载淳托孤给瑞华、载垣、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大臣,并封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慈禧太后发动了“祺祥政变”杀死了瑞华、载垣、肃顺,慈禧见宿敌以除,余者五人无实权,不影响大局,免去匡源等其他4人的官职,永不叙用。匡源变卖家产,勉强走到济南,路费已无。山东巡抚闫敬铭正需要一个资深学富、精通科举的人才,匡源被聘为“泺源书院”兼“尚志书院”山长。同治三年慈禧太后寿辰,匡源为她祝寿,“遂赏给三品衔”。匡源主持书院17年,弟子三千人,考上举人以上的余人,有状元一人,尚书二人,侍郎、巡抚等大员数人。光绪七年(),匡源病故于济南泺源书院,享年66岁,门生曹鸿勋为其立教思碑于泺源书院。匡源为官为教清廉,死后无余资,仅有薄田二十余亩。匡源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珠云仙馆诗文钞》、《名山卧游录》、《奏议存稿》、《画学先资》、《制艺卮言》、《历代文选》、《历代诗选》、《唐宋元明绝句选》、《胶州诗钞》等。他的日记、手稿、书籍等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

  6、山东省委委员革命烈士纪子瑞。纪子瑞(—)又名纪济民、纪玉夫,胶县里岔村人。年,15岁的纪子瑞跟随大哥到四方机车厂当木工学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3月举行了为期9天的全厂大罢工,纪子瑞任工人纠察队长,罢工胜利后,纪子瑞被选为总工会执行委员,7月受到军阀张宗昌血腥镇压,纪子瑞被迫离开青岛,受中共山东省委派往枣庄矿区工作,先后发展十余名党员,并成立地下工会组织。年纪子瑞回青岛工作,年6月纪子瑞在四方机厂被捕,解往济南,7月21日他和邓恩铭越狱失败。年4月5日被杀害。

  7、东北抗联第五军军长革命烈士柴世荣。柴世荣(—)又名柴兆升,胶州市洋河镇魏家庄人。年2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他在吉林省东部的三道地区建立了临时游击根据地,还在当地农民群众中组织了反日会,他多次率领第五军英勇战斗,转战于黑龙江、吉林等地10余年,歼灭日寇伪军数万人,有力地支持了全国其他抗日战争的发展。年牺牲于东北抗日战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四)历史典故

  胶州历史悠久,文人、文学艺术辈出,历史典籍和传说历代不断,较著名有石耳听涛、焦花孝女、双女冢等。

  1、石耳听涛。艾山西石前面,漫山遍野、苍翠葱茏的松林,葱郁起伏、清翠欲滴,站在西石之上远远望去,一片绿色波涛,是西石一景,名曰“石耳听涛”。这里风光好,空气清香,附近村庄多百岁老人。这大片松林有个古老传说。在很早以前,这里没有松林,是一片草地。有一个放羊的孩子赶着一群羊在山坡放牧,这里的青草与别处的不同,绿油油,又肥又嫩,茂密可爱,羊边吃草边长,一点不见少,也看不出羊吃过的痕迹,西石庙里的老道经过这里,看到这种情形非常奇怪,一连观察了好几天。认为这里一定有什么宝贝在里面。便拿锨镢地挖开草皮,一挖挖出一只铜盆来。说也巧,老道掏出手帕擦汗时,带出一枚铜钱,掉进了铜盆里,刹时间铜盆里的铜钱满地向盆外溢出。这可能就是聚宝盆吧!老道高兴极了,趁四下无人将铜盆和铜钱埋在草地上一棵松树下,准备第二天带个大口袋来把铜盆和铜钱带回家去,以免被别的道士发现。老道回到庙里兴奋地一宿也没睡着。不等天亮就带着口袋,急忙跑到埋铜盆的地方。他一看惊呆了,草地不见了,漫山遍野都长满了松树,这么大的一片松林,向哪里找呢?老道找呀找,一直找到老也没有找到那“聚宝盆”,却留下了苍松万株。听说直到现在还有人在找呢!

  2、焦花孝女。在北宋年间,孝源店子有个叫焦花的女子,她有个后婆婆久病不愈。焦花对婆母十分孝顺,细心照料,一天,婆婆告诉焦花想吃新麦穗子。隆冬季节到哪里去找呢?这可把焦花难坏了,只好到河边祈祷上天赐给,真的从河上游漂过来几穗新麦子,焦花赶紧把麦穗捞上来,到河岸边的高台子上把麦子燎熟。婆婆吃了麦子,病就好了。县官知道后,上报朝廷旌其闾,下令把村边的岭改名锡恩岭,河改名孝源河,高台子命名燎麦台。燎麦台遗址一直保存到修大寨田前。

  3、双女冢。北宋末年,胶州大乱,有王氏二女与母亲逃难路过城南岭,为山贼所获,山大王见二女俊秀,欲占为押寨夫人,两弱女子无法对抗山贼,只好说:“放走我母,才能商量。”山大王放走其母,二女算计时间母亲已经走远,就投海自杀,人们被二女殉难救母的行动所感动,将其遗体葬在岭顶上,并筑了二座大坟,称作双女冢,岭改名双岭,坟前原有双女祠,今废。

  (五)胶州市的文物古迹

  胶州市的文物古迹各个时期多有遗存,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西周墓葬、西汉牧马城等对发掘和研究古代人类文化生活、生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1、三里河文化遗址。位于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河村神仙沟西,面积约5万平方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考古队和胶县图书馆于年和年春两次发掘了平方米,遗址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龙山文化层,下层是大汶口文化层。2年被列为青岛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文化是一处首次被发现的具有滨海特点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其年代大约距今0年左右。发现了居住遗址、窖穴、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等,还有猪骨、四不像鹿角、贝壳等。发现的墓葬66座,都呈东西向,排列整齐。墓坑多呈长方形或近梯形的竖穴。葬式是头西脚东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放置脚下,有石器、锛、铲、斧、凿、镞、锤、纺轮等,玉器有镞形器、环、璇矶环、鞍形饰,三角形、马蹄形饰、耳坠、管等,还有骨器件、蚌器72件,陶器件。陶器大部分是夹砂陶和少量的泥陶和细泥陶,其颜色有黑、褐和红色陶器,猪形鬶的颜色与猪皮相似,狗形鬶昂首狂吠形象十分生动。龙山文化层与大汶口文化层相迭压,证实了大汶口文化较早。在龙山文化层中发现人居遗址不全,只有残留的柱洞41个,窑穴37个,遗物中发现黄铜钻形器两个,证明龙山文化时期就掌握了铜冶炼技术。发现石器件,骨器93件,还有较多的贝壳和少量猪骨及四不象鹿角等。墓葬有两层台98座,随葬品多数放在两层台上,绝大多数随葬品放在脚下,有的随葬品向上延伸摆到双腿两侧。出土的遗物中有石器28件,石器有璇玑环、鸟形、半月形、长方形穿孔玉饰等14件,骨器4件,蚌器6件,陶器件,陶器的造型和制作技术明显比大汶口文化有很大提高。特别是细泥黑陶薄胎高柄杯外表带有光泽,形状各异,并有镂孔、铉纹、斜划纹、竹节纹等纹饰。器壁不足一毫米,与蛋壳厚度差不多,故名蛋壳陶,出土完整的达31件,是全国仅有。

  2、计斤城遗址。位于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城子村。莒子兹舆期始封于此,计斤是莒国的一个邑。《左传杜注》:“今城阳黔陬县东北计斤城是也。”《齐乘》:“计斤城有塔对立,曰东西计斤。”今城子村西南隅有计斤庵,当即所谓东西计斤,古有塔现已废。计斤古城遗址在文革前还保存较好,土城周长约一里,其西北两面为农田,城墙已平为耕地。城墙东南部还有10余米,南面尚有残垣,高达3米左右,农民在耕作时经常发现春秋战国时铜戈、铜剑和一些瓦陶碎片,今已荡然无存。

  3、明胶州城。《州城旧志》:“古城(胶州城)在今治所西北里许,俗名土城口”。元至正元十七年(年)毛贵陷胶州,城废,移置今所。明洪武二年()千户袁贞重建,洪武八年千户申义将土城改为砖石,周四华里,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护城河阔一丈五尺,深一丈五,城有三门:东门名迎阳门,南门名镇海门,西门名用成门,门上各有重檐门楼,四隅各有角楼、铺舍十七所。明正德六年(年)刘六攻打胶州,千户匡允中修缮城池,明万历元年(年)、万历二十五年(年)两次维修。清顺治十六年(年)秋,瑶雨连续四十余天,使城东南隅崩塌数十丈,知州赵善民重修。清康熙七年(年)郑城大地震城墙倾颓,清康熙十二年(年)知州孙蕴韬辅修,清康熙五十一年知州龚大良重修,清康熙五十八年秋七月大水,平地深丈余城墙崩塌过半,清乾隆三十二年(年)才将城墙修好。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清光绪三十年(年)修补坍塌处。民国五年(年)分段补修坍塌处数丈,并重修城楼及三门角楼铺舍。解放后将城墙全部拆除。

  4、西庵西周墓葬遗址。西庵西周墓葬遗址,位于铺集镇南部西皇姑庵村,胶河西岸,上千年来不断受到洪水冲刷,坍塌流失,不少铜器被破坏。年村民把在河边拣到的一尊国家一级文物的青铜方彝捐献给市博物馆。年,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发掘遗址,面积东西50米、南北米,共清理车马坑一处,墓葬两座,发掘表明,早年曾多次被盗。车马坑距地表57cm,坑内两服两骖战车一辆,车箱底下殉葬驭手一名,车马装饰华丽,做工精巧,銮铃至今响声清脆,车厢用丹青涂漆,左右宽厘米,图案生动简洁,内放钩戟,胡戈各一把,箭镞20只,青铜片甲一付。尤其是铜制甲艺,实属罕见。甲分胸、背两部分,左中右三片构成饕餮形兽头立体轮廓,左右对称,中片高出的兽鼻和外翻的獠牙,造型威猛,甲片四周及连结处有十对穿线孔,甲片为圆形、直径11厘米,每个有穿孔两对。这次发掘还发现父甲、父癸爵、父已爵、父己尊、史卣、妇簋等五件国家二级文物,还出土一些陶鬲、陶盆和玉鱼、玉琀等。据《胶县西庵遗址调查试掘简报》称:“遗址上层战国遗存,中层是商墓,下层属龙山文化。”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牧马城遗址。牧马城遗址位于里岔镇驻地西北处,是西汉祓侯国遗址,《齐乘》载:“胶州西南七十里汉祓侯国,俗称肥城。”牧马城呈长方形,长阔各一华里,由东、西、南三门,南门留有瓮城痕迹,残垣高达3米,夯土坚实,农民耕地经常发现一些瓦楂、砖刻、陶器及钱币、钱范等,北城墙有一段墙土中夹杂大量汉代瓦陶碎片,证实墙更新过,从现存中足见古城当年气势之壮观。明朝宣德元年()养马山东各县,胶州知州把祓国城遗址重修后在这里集中养马,故改名牧马城。清咸丰十一年捻军犯胶州,当地人将牧马城重新修整加固,并购买火枪土炮自卫,捻军来此抢劫时,百姓们避入城内自保。所以至今遗址保存较好,列为青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城隍庙。城隍庙位于胶州城西隅,今兰州东路北侧,是现存的古庙之一,是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二年()知州张恭主持重建,按规制重建的布局齐备,洪武八年知州赵礼又进行增建,成化十五年()知州毛智又重建。嘉靖七年()、嘉靖二十年()、万历十七年()邑人姜继曾、匡铎捐地扩大庙址。清雍正五年()、乾隆二十七—五十四年(—)、嘉庆六年()、道光二十四年()、光绪三年—九年(—)及民国十年()年进行多次维修和扩建,占地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平方米,包括大殿、寝殿、大殿六楹、歇山重檐。大殿前有东西两廊房,正南是山门,山门西有一小院内有三间殿堂,大殿后有二间厢,里面塑有两个女像名里瞅外瞅。清末大院内修戏楼一座,民国期间进德会驻此,解放后神像被拆,殿屋尚存,商业局驻此。商业局搬走后,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队进驻。6年文化馆和图书馆搬走后,博物馆搬进。7年,市政府投资进行重修。

  7、文庙。胶州文庙始建于金大安元年(6)。元至元八年()重修,元朝末年毁于战火。明洪武八年()知州主持重建,新文庙位于明胶州城内东南隅,主体建筑大成殿,双重飞檐六楹,坐落院中。以琉璃瓦覆顶,俩色瓦排列出“万世师表”四个大字,殿前有二御碑亭,大成殿东西两庑各六楹。大成殿正南大门叫大成门,又名戟门,门前有水池名泮池,池前临街大门叫灵星门。大成门东侧是名宦祠,西侧是乡贤祠。大成殿后是明伦堂,再后是敬一亭,明伦堂前两侧斜立东西斋房,东庑南向北建有魁文阁、崇胜殿、训导宅、学正院。西亭西建有忠义祠。明清两代经二十多次重修,到年被拆除。

  8、海神庙。海神庙位于水寨街(今惠州路)东侧,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北宋起居郎杨景略由板桥镇海道出使高丽,回来后奏请在板桥镇立海神庙。庙址在宋时是海岸边,故曰海神庙。宋海神庙早废圯。明万历七年重新修建。清嘉庆十三年重修海神庙碑栽:“胶城南里许,旧有海神庙者二百,年前海水至其地,今退而南且二十里,桑田杨麓其信然饫。庙有碑。文漫灭不可识。犹有岁月为前明万历七年建造,文倾讫。”经三月,费千金,建成后逐道士,更换僧人管理庙事。

  四、地理文化

  (一)地理特征

  胶州市处于胶潍河谷盆地南部边缘,属滨海平原,地形呈西南、东北斜长分布状态。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海拔高度从.2米降至3米,西南东北相对落差为.2米。低山陵地分布在市区南部,海拔在50—.2米之间,面积.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7.1%,境内山系为崂山支脉,东西偏北走向,海拔米以上的山头有25座。最高山艾山海拔.2米,山顶近圆形,山势陡缓程度为中等。陵地地质多为砂页岩,陵顶部大多浑圆,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较差,沟壑纵横,地面起伏不平,多数已辟为农田。土质属剥蚀性风化土,中下部为冲击土。平原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部和东部,海拔3—50米,面积.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2.9%。在平原地中有埠岭坡地,微斜平地、沿河平地、浅平洼地、沿河洼地、滨海地、海滩地。胶州海岸北起大沽河口以西,南至洋河口北岸,全长25.49公里。海岸属于黑粘泥类型。潮间带平坦宽阔,宽—0米,面积约5.6万亩,海地质大部分是稀软淤泥,少数地带为泥沙混合地质。浅海水面在0—5米之间,约2.7万亩。有大沽河、洋河两河注入,常年有水注入浅海,雨季注入较多。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潮差最大是3米,潮流属往复流。浅滩结冰期约60天。除海滨河道外,胶州市共有大小河流27条,分布于大沽河、胶莱河、洋河三大水系。河流大多发源于邻县。

  地下水境内含水层均属浅层地下水,分第四系冲洪积层,岩脉含水层和断层含水层三种类型。第四系冲洪积层,主要是砂砾石空隙含水,分布面积.6平方公里,地下水贮量较大,是胶州主要地下水资源区。山洲水库,位于洋河与张应两镇交界处,水库大坝位山周村东,故名山洲水库,水库汇水控制流域面积68平方公里,水库年设计,总库容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万立方米,死库容8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坝前水深12米,可养鱼水面面积亩,年捕鱼10斤以上,属中型水库。胶州小型水库星罗棋布,主要有青年水库、红旗水库、黄家河水库、十八道河水库、官路滞洪区等。

  (二)自然景观

  1、艾山风景区。位于市城区南17公里,地跨洋河、张应两镇。主峰艾山海拔.2米,双峰耸秀,黛色欲滴,西峰有碧霞宫,东峰有大王殿,殿前有银杏树大十围,庙、树在战争中被毁,庙已复修。艾山东西2.5公里各有一峰突起,若艾山两耳,因得名东、西石耳,是胶州八景之一“石耳争奇”。西石风景尤佳,从背面看,挺拔孤立,高欲侵云。其南面大约有十亩的平地,向上分三层,下层有一院为主持室,中层有一院有小殿三楹,上层一院内亦有小殿,院东南隅有巨石曰“望月台”,边有厢房,厢屋后修篁丛莽下临旷野,幽峭绝伦。清同治间,邑人赵湘圃读书处,内题斗室二字。书画家宋隽书,笔力尤健,墨色如新,石前松树万株。东石拔地而起,势威神耸,色微红,如鬼斧神工初削,丹霞乍染,嶙峋刻露,别开生面。观者无不惊其奇观。山体陡峭,常人很难攀援。现在已在石体凿石为阶,筑以铁栏杆供游人攀登游览,石前修玉皇庙一座。东汉末年大儒郑玄读书课徒的石室也按原貌修整一新。艾山西麓有十八道河水库,十八道河是洋河一个较大支流,在其下流建迭水坝一座,沿岸垂柳成荫。过了西石便到山周水库库区,水库是依山势而建,库面虽不甚广,水平如镜,周围有庙子山、神山、麻山、山周等群山环抱。水库北岸山坡上有山洲宾馆供游客食宿。岸边有尚乐榭、钓鱼台,神山顶有护户亭,山坡上有山泉,天旱不涸,泉水清澈甘冽。艾山风景区山不高,然龙翔凤舞,旖旎绵联,高低远近,曲曲层层,浑然天成,不假雕凿。群山把风景景观从平远引向高远,登山远眺秀丽的风光尽收眼底,丽质天成。景区的美还需要树木花草相映衬,景区由苍松、果林装扮的春花、夏荫、秋叶、冬枝,芳草如茵,奇花似锦。仙果美景,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2、嘉树园。嘉树园初名享堂,是胶州匡氏祭祀其始祖的厅堂。按察使匡冀之所建,从昭成化十三年()匡允定在享堂的周围扩建,给事中匡铎自嘉靖四十年()到万历四十年()上下四十余年修整,楼阁台榭、卉木竹石,各适其所,海内名宦、文学名士往来其间,饮酒赋诗,称一时之盛会,故嘉树园之名远播。嘉树园跨踞云溪(西云河)和二里河(即东云、中云二河汇流后的河名)两河之交。近岸无居民,河南边杨柳树百株,东西有浮桥二座,东桥通城宅,西桥由沙滩到嘉树园。其园分为六区,总面积近六百亩。每区横阔六十步,东西各长三百二十步,前置二门,楼房后合为一园。二门前各植合抱槐树二株。正中门直北是“享堂”,堂后寝室后偏东是台房,左右厢房各六间,各巷南达中门。台房后“醉台”自台而北西折是“雪净山房”,北曰“云外阁”,由阁底出嘉树园,中门在正中,入为“木末斋”,植各种奇花异树。斋后,偏东林中草堂九间,曰“墨庄”,南向假山名“万年聚”,出墨庄由东小巷到“别有天”,正北曰“心远亭”,亭后方池,垣外接嘉树园左门。东北中门里是雾隐堂,堂东北是舫室,室后直北高五楹名雨花楼,供白衣大士。左右厢楼各三楹,共十七间,因号十七楼。楼后大亭曰暖鱼窝,窝下有池曰甃锦,引北河水入,东北有园亭名团瓢,临河上。最东门正中为杏园,园内杏树成林,有大石为高丈余,石北为“醒心书院”,院后“读书堂”,东墙边有银杏十余棵,均大数围,由小巷北行,入东门有大槐树一棵,短槐九棵,偏西南石坊二座,紫藤盘花墙,东北曰槐荫书屋,亦临河岸。中门右正中门,匾书“西台重望”,入门偏西为步廊,前后交通,有竹一亩余,作室曰“有竹居”,居后东为“采菊轩”,轩有响石五块,轩后有房十间,前有方池,东北曰“楼云洞”,洞屋有石名“月岩”,有亭曰“垂钓亭”临池上,后接嘉树园。右门西正门,重门洞开,花径旖旎,直至北厅,厅曰“一琴堂”,西偏房曰“藤花书屋”,堂后曰“仙客馆”,馆后小亭榭,在迭木丛花中。魁斗阁倚西墙朝东,魁星小楼及阁南。嘉树园,楼台厅榭各界以垣墙,俱置便门以通往来,或苍翠夹道,或杂花生树、落英缤纷。河水自北墙入,屈曲杂树之间,折而东流,河西岸大树下,置厅三间,曰“白云心房”,房之左六步外曰偏心房,东向河流数十步,有石桥跨南北名“仙人桥”。桥北一片柳树柳丝垂地另成院落,名“又一村”,村内建敞堂,堂后屋三间,额书“染衣草堂”,东墙外是桃园,有石笋,屋曰“怀心”,河上置大桥,南连团瓢,也可达“槐荫书屋”,河由东墙穿出。

  (三)区域文化

  道教和佛教何时传入胶州已无法考证,起地名作用的古建筑遗址和自然地理实体留下这些历史痕迹。黔艾山有艾山神祠,这是道教传入胶州之始。位于胶州城南40华里有茂林寺,建于北齐,这说明佛教传胶州只少1余年历史。佛教寺庙以慈云寺、洪福寺、崇福寺和报恩寺四大寺为最。慈云寺、俗北寺,位于寺门首街东头,建于唐大顺元年()“慈云晓种”是胶州内八景之一。洪福寺俗大寺庙、南寺始建年代不祥,元朝至元六年()重修,崇福寺,俗称讲经寺,元顺帝赐法号广惠通辩大师奉诏来此建寺,寺内藏有经文三藏及佛画五十三参十六尊者,这些经文及佛画在清末已佚。报恩寺,基址十余亩,有大殿祀恩寺、十八罗汉,中殿佛弗佗,前殿供四大天王,后经多次重修增添了车廊房供关帝、包公、海瑞,西廊房供达摩祖师,东偏殿祀玉帝、牛王、财神,西偏殿观音菩萨,因地处张应故名张应院。元至正元年()重修。道观有元明观、万仙宫、复点观、太微观、集元观等。在民国之前几乎村村有庙,大村有三、四处,在宗教的影响下,人们始终认为神佛、菩萨、耶苏的存在,而且有求必应。胶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自年成立至今,教徒发展到1多人。

  (四)土特名产

  胶州大白菜,俗称“胶白”,具有品质鲜嫩可口,汁如乳,帮薄叶细,产量高等优点,尤以丁家庄、三里河一带品质最佳,有上千年的载培历史,《辞海》称:“胶州产大白菜著名,谓之‘胶白’”。胶州里岔黑猪,以其产地得名,里岔黑猪身长体高,瘦肉率多,肉的味道好。里岔猪场4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16个国家级重点猪场之一。胶州羊角椒,品质好、产量高、果形色佳,味捍辣,亩产辣干斤左右,是胶州对外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柏兰小磨香油,柏兰香油有千年的历史,初以海船从南方进口芝麻做原料,后用当地产优质芝麻榨油,味道芳香,回味悠长。

  五、语言文化

  (一)古老的地名文化。在胶州市境内有0多年历史。胶州以胶水命名,胶水之色如胶,故名胶水(胶河)。胶州因特殊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丰富的地名文化,多以山、岭、沟、埠、台、沙、梁、荒、滩、石、夼、疃、寨、河、崖、河头、河洼、湾、泊、井、林、泉、埠头、池、草泊、堤子等为通名的村庄占村庄总数的46%,以姓氏命名个,占村庄总数的32%,其他还有庙宇、店铺、传说、吉祥嘉言、园林、纪念地等为通名,南庸村(汉代庸生故里)、城子(计斤县驻地)、黔陬村(黔陬县驻地)、西皇姑庵村(西周古墓葬遗址)、娄敬庵(西汉建信侯娄敬衣冠冢遗址)以驻地或遗迹命名。铺集、马店、大店、里岔等村都以店铺等命名。全市的居民点和自然地理实体的地名语词,揭示境内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特征。

  胶州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系的胶东次方言,与普通话较接近,但是仍然留着鲜明的地方特征。胶州方言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增修胶志》记载:“胶僻处海滨,北境之声浊上,南境之人声偃下,附城之人声平简”。胶州方言与普通话比较,语音差别较大,词汇次之,语法较小。方言词汇有:太阳称日头,晒太阳称晒阳儿阳儿,月亮称月明,雨停称住雨点儿,冰称冻冻,结冰称上冻,朝晚霞称火烧天,露露称露水,去年称上年,明年称下年,昨天称夜来,大后天称外后日,盐碱地称碱场地,发大水称发河水,父亲称大大,祖母称妈妈,农民称庄户人,单身汉称光棍子,小女孩称小嫚,处事失当的人称葫芦或半吊子,处事简单言语粗野的人称二虎头,不务正业的败家子称讨债鬼,不知好歹的又不讲理的人称蛮姑,言行不正派的人称流求,令人厌恶的人被人骂为杂碎,额头称页颅盖,脖子称脖子梗,口水称吃水,肋骨称肋叉骨,膝盖称小磨,小腿骨称干腿子,身体不适称不欲作,化脓称恶发,恶心称恶涌,胃痛称心口痛,残疾称包瘫,老人去世称老了,兔唇称切唇儿,院子称天井,院门称街门,门槛称门栋,顶棚称糊棚,厕所称窝落,走运称交运,果断称砍快,小气称小作,听话称听说,木偶称撮大头子,下地称上坡,睡觉称困觉,串门称闯门子,骗人称卤人,鸭子称扁嘴,乌鸦称老哇,布谷鸟称光棍夺锄等。

  (二)历代文人著作众多。1、《嘉树园记》匡范著,收入《山东通志》,匡范字仪亭,贡生。2、《火兽火车图》、《火器图说》王元浩著。3、《州志辩》一卷,纪腾蛟撰,纪腾蛟崇祯末年进士,历官户部员外郎,南明时任浙江按察司佥事,明亡为僧。4、《介庐诗》、《黄山诗画》、《黄山集》二十卷,法若真著,法若真(1—)字汉儒,号黄山,清顺治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官终布政使,著名书画家。5、《志林》、《湖海》、《山由云》、《鸿雪》、《江平》、《归云》、《青莲》、《南阜山人全集》、《南阜山人数存稿》、《南阜山诗集》、《砚史》、《汉印谱》、《南阜山人印萃》,高凤翰著。6、《珠云山馆诗人钞》、《名山卧游录》、《奏议存稿》、《历代诗选》、《历代文选》、《制艺卮言》匡源撰著。7、《迂斋学古编》、《春秋取义测》、《纲目要略》、《怡斋诗存》,法坤宏著,清举人,官大理寺评事。8、古《云溪易纂》八卷选入《山东省通志》,徐煜撰。9、《山东通志》总纂、《甲申群盗记》、《胶镇志》、《州志别本》、《絸斋文录》、《心农文集》八卷,纪《斋文录》、《家学堂诗钞》、《稚松年谱》二卷,《絸斋诗谈》八卷、《絸斋论文》六卷、《山东盐法志》张谦宜著,张谦宜(—)字稚松,号山农,清康熙进士,无心仕途,以读书著术为乐。10、《诗古音》六卷、《夏小正考证》、《回书盖言》、《唐书世学考异》、《春秋传通释》二十二卷、《优生州系表》、《州志前编》张宾雁撰著,张宾雁胶州地方志学者,嘉庆贡生。

  六、乡土文化

  胶州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部,深受齐鲁文化影响,节日、婚丧、民俗、文艺、饮食、服饰和居住文化等,除具备儒家文化特色外,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特点。

  (一)民俗风情

  1、年俗。春节,俗称过年。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又称辞贴“灶马”,供糖瓜,焚香烧纸,送灶神(俗称灶王爷)上天宫,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要求汇报一年工作,家家户户开始扫尘,置年货。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称除夕,又称除日,此日上午做好贡品办好酒席,挂年画贴对联,在堂屋正北面挂财神,供祝子,供桌上陈列祖宗的牌位,摆贡品、设香炉、蜡台,院子放些干草马料,包饺子,其中一些饺子要包入硬币、年糕、糖、枣、花生、豆腐等,吃到它按各种东西的含义会得到相应的福气。进入子夜接神放鞭炮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分压岁钱。正月初一,晚辈去长辈亲戚家拜年,初二晚送年,初三开始走丈人、姑家。民间舞蹈高跷、狮子、龙灯、地秧歌、旱船、大头娃娃等陆续上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名元宵节),这天达到高潮,各个庙寺都举行灯会,各种彩灯都是民间捐赠,彩灯制作者各显神通,在灯会这天一比高下。

  2、婚俗。婚嫁在解放前子女婚事要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求婚到迎娶大致分为六步称为“六礼”。一纳彩又名求婚;二问名,又叫计生时;三纳吉又叫送日子;四纳征又名下聘礼;五请其三;六迎亲。迎亲须在当日吉时出发,两乘花轿,以幼童乘女轿称作押轿,内放八斤猪肉叫“离娘肉”给女方。到女方让至客厅,等新娘打扮好后由女宾相架入轿,一路乐队奏“得胜令”从另一路回家。迎回后,先有一小女孩捧水盆迎出,取日后生活如水一般红火。放完鞭炮后,扶出新娘迈鞍子,祈求平安之意。新娘一路红毯铺地,到庭院中央新郎、新娘共拜天地,然后,新娘到新房,称为坐帐,吃十甜饺子,挑罩头红,喝交心酒,至夜亲友闹房。第二天新娘回家,名“叫二日”,第三天回婆家叫“回三日”,回婆家要带点小礼物给小叔子、小姑子等。其间还大宴宾客。现代男女婚姻一般男女双方自由选择,新方式结婚,以轿车迎娶,女着婚纱,男穿西装。

  3、丧俗。丧者咽气后全家恸哭谓报庙,并立即请人将死者逝世及安葬的时间通知亲友,亲友们在出殡之日到灵前祭奠,并送奠仪,奠仪以现金和烧纸为主。近亲要在第二天到丧者家参加“送盘缠”,送盘缠要到城隍庙或土地庙焚烧纸钱、纸轿、纸马,亡人的长子手执长棒站在方凳上高呼“指路”。死者逝世后脸盖黄表纸,口含碎银,手握小面饼(名大狗饼),穿戴寿衣、鞋帽、铺盖被褥,由子女抬入棺内,谓之入殓。入殓后将棺木安置在当门正北,名“寿终正寝”,儿女守灵,灵前设香案,安放灯罐,五谷屯,案前方火盆,火盆烧得纸钱灰,在入殓前一包一包包好放入棺内,亲友们可前去吊唁。旧时出殡,贫富相差悬殊,一般出殡有棺罩,抬棺的8人、16人到48人。还有楼子、旌幡、鼓乐队、并扎有童男童女、箱、柜等纸扎。死者的长子和其他子孙、亲友按辈分穿白衣,头缠白布,孝子要披麻衣,耳边挂棉球,手执哀杖一路哭泣送灵柩至墓地,下土安葬在预先做的坑内,焚烧纸钱、纸马、童男女,并在坑内放好随葬品然后掩埋。葬后3日,到坟地祭扫添土,此后上五七坟、百日坟、周年坟,在一周年内家人不得穿红着绿,对联也得用蓝色纸。三周年,九周年坟比较隆重。现在虽已实现火葬但多数仍将骨灰盒土葬,筑坟、立碑、祭祀方式仍沿用旧习。

  (二)传统文艺体育

  1、胶州茂腔。胶州茂腔是山东地方戏曲的一种胶东剧种,原名冒肘鼓。早期茂腔,几个演员坐在板凳上清唱,唱腔单纯易学,唱词口语化,清朝晚期就流行在城乡之间,男女演员坐在板橙上只唱不表演。年前后,张凤山班将清唱改为分角化装表演,很受欢迎。年胶县茂腔剧团改为青岛市金光茂腔剧团,年参加华东戏曲会演,演出《锦江亭》宿艳琴获演员二等奖,曾金凤获三等奖,同年参加山东省文艺会演,曾金凤获演员一等奖,韩永善获三等奖。年金光茂腔剧团下放胶县,年更名胶县茂腔剧团。1年胶县茂腔剧团演唱的《罗衫记》、《宝莲灯》、《蓝桥会》、《逼婚记》、《红罗帐》、《孟姜女》和《张羽煮海》由中国唱片灌制唱片发行全国。2年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剧月,曾金凤、张茗华、匡国栋获优秀表演奖。6年更名青岛市茂腔剧团。

  2、京剧。年胶县始成立业余京剧班子,名气较大的班子有李子行、冷家村、中大高、大王疃、大店、小行、祝村等。业余班子戏迷爱好者组班,自演自乐,也到外村演出。年1月孔振芳等人成立新明京剧团,在新明剧场演出,7月京剧团演职员发展到80余人,年新明京剧团转为国营,改称胶州京剧团。京剧团演员阵容整齐,人才济济,主演白玉昆是全国“四大红净”之一,被誉为活关公;王玉蓉为国内“四大坤旦”之一;赵小岚是“四小坤旦”之一;杨寿山是国内著名架子花脸;吴松岩国内著名铜锤花脸。主要演出剧目有《千里走单骑》、《走麦城》、《小淹七军》、《岳飞》、《芦花满》、《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洪羊洞》、《李陵碑》、《霸王别姬》、《审头刺汤》、《红娘》、《玉堂春》等,年胶州京剧团代表昌潍专区参加山东省戏曲观摩大会。年京剧团被撤销。

  3、胶州秧歌。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俗称“扭断腰”,是国内很有影响的民间舞蹈。年胶州北乡东小屯,赵、马两家往东北逃荒,以家乡的地秧歌,按观众的喜好经改进,沿途卖唱乞食,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新的舞蹈形式。返回家乡,经几代人的表演和改进,到年便基本定型,舞蹈唱腔伴奏都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4男6女,男演员有鼓子、棒槌各2人,女分翠花、扇女、小嫚各2人。舞蹈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有哨呐、大锣、堂鼓、铙钹、小钗、手锣等。曲牌有扣腔、锯缸、打灶、迭断桥、南锣、东坡、小腔、南西腔、女西腔、上庙等。年,北乡楼子埠秧歌艺人刘彩创立了第一个秧歌班,坐科收徒,创作了第一个秧歌小戏《裂裹脚》。建国后,胶县文化馆对胶州秧歌进行了挖掘整理,年赴北京演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真等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演员。全国各省、市解放军文工团等多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学习胶州大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并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书内。到7年已发挖掘整理出秧歌剧《锯缸》、《拴孩子》、《赶脚》等35个剧本。

  4、民间鼓乐。明清时,胶州鼓乐名人辈出。宗教活动、婚丧嫁取、节日喜庆、官府活动及庆典祭祀活动都离不开鼓乐。乐队分佛、道乐队及民间乐队、演奏佛乐、道乐。主要用于宗教节日庆典活动和为民间追荐亡魂,做七颂经及祭祀、喜庆活动。民间乐队,由民间艺人组成,艺人的师承,一般由家传如楼子底的耿家班、马店的殷家班、葛家庄的高家班。他们主要为民间的婚丧嫁取,官府迎来送往,庆典祭祀等活动服务。民间鼓乐有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长号、笙、笛、双管、坠琴、二胡、京胡、月琴、小鼓、小钹、小锣、大锣等。常用曲牌有将军令、走马令、滚滚令、得胜令、小开门、器长城等。年全国民间乐器会演,高益伦唢呐独奏“百鸟朝凤”获一等奖,并由中国唱片社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

  (三)服饰文化。

  解放前市民服饰消费,仅占总收入的一、二成,布料以自制的小棉布、洋白布和“阴丹士林”布为主,男人上衣是对襟布扣两个布袋,女人上衣为右大襟,裤子男女无异,直裆,宽裤腰,冬天穿棉袄,棉裤用扎腿带扎腿。富家穿着讲究,以丝绸为衣料,男人着长袍马褂,冬季轻裘长袍,锦鞋、皮帽。女人穿大襟绣花贴边褂子、旗袍、裙子、绣花鞋。解放后,男人常穿对襟小褂、中山服、国防服等,女人穿右大襟小褂、列宁服等,由于布票供应有限衣着非常单调。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高,衣着服饰多样化,男人多穿西服、皮鞋,女人服饰多姿多彩。人们对服饰越来越追求时尚和品牌。

  (四)饮食文化

  解放前,由于连年战争,百姓农忙时一日餐,主食以甘薯、甘薯干、小米、豆类、高粱和小麦;冬季一日两餐,蔬菜有白菜、菠菜、萝卜、韭菜、茄子等。通常饭为小豆面饼子、地瓜干、粘粥和小豆腐,喜咸、甜,厌酸、辣。平民只有在过节待客才能吃上饺子、面条、月饼、粽子等。富家菜肴丰富,有肉、蛋、鸡、鸭、鲜鱼、海味。穷人遇到荒年粮食不足,以地瓜叶、野菜、树叶等充饥。建国后,生活得到逐步改善,目前人民饮食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数市民以面粉、大米为主食,蔬菜一年四季不断,鱼、肉、鸡、鸭以成为家常便饭,各种副食品,营养品及鲜奶成为家庭必备之物。

  (五)居住文化

  民国前民居座北朝南,正屋一般三间、五间,东西房间是寝室,正屋设两锅灶,烟道通过寝室火炕,经过烟囱将烟排除室外。穷人家土打墙草盖屋顶,家境稍好的屋顶半草半瓦(罗汉衣子),房间9平方米左右。有钱的人家砖墙灰瓦,房间在12平方米以上,屋有数十间,前后几个院,每个院由正屋和东西两厢组成,后院是花园,种植奇草、松、槐、太湖石、荷花池、亭台、秋千等。建国后民居没有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城乡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纷纷搬进了新砖瓦房。

区划沿革

年,胶县划为15个区。

年撤胶河县,划入胶县3个区,全县共为18个区。

年,全县将18个区划为12个区。

年,全县12个区改置为26个乡。

年,全县划为15个人民公社,后析置为19个。

4年,全县划为9个镇11个乡。

8年,撤销胶城镇、大庄乡和三官庙乡,设立阜安、中云、北关、南关4个街道,全市辖8镇9乡4个街道。

年,设立云溪街道;将小麻湾镇、营房镇分别更名为胶东镇、营海镇;

撤销西祝村、张家屯、里岔、冷家村、夼集5个乡,以其各自的辖区分别设立胶西、张家屯、里岔、洋河、九龙5个镇;

将河西郭乡更名为董城乡,乡驻地由河西郭村迁至董城村。全市辖13镇4乡5个街道。

年2月,撤销前店口乡、苑戈庄镇、张家屯镇、董城乡;全市辖11镇2乡5个街道。

年6月,南杜村乡、后屯乡撤乡设镇,分别更名为杜村镇、胶北镇。

年4月,北王珠镇更名为胶莱镇。

年9月,南关街道更名为三里河街道,胶东镇、营海镇撤镇设街道,分别更名为胶东街道、营海街道。

年7月,撤销马店镇、胶莱镇,设立新的胶莱镇。

年12月,撤销胶北镇、北关街道,设立胶北街道;撤销九龙镇、云溪街道、营海街道,设立九龙街道;撤销胶西镇、杜村镇,设立新的胶西镇;撤销里岔镇、张应镇,设立新的里岔镇。

区划现状

截至年,胶州市下辖6个街道:阜安街道、中云街道、胶北街道、三里河街道、胶东街道、九龙街道,6个镇:李哥庄镇、胶莱镇、胶西镇、里岔镇、铺集镇、洋河镇,个行政村,67个居民社区。胶州市政府驻三里河街道。

(截至年3月3日,胶州市也是六个街道六个镇,预计胶州市在年撤市改区)

年3月3日,墨水河编发于威海市文登区南海新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shuairuoazl.com/sjsrcs/49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神经衰弱症状及治疗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