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Neurol:肥胖、儿童多发性硬化风险与一线疗法响应
DOI:10./jamaneurol..
肥胖增加了儿童多发性硬化症(MS)的风险,近日研究人员就肥胖、儿童MS风险及一线治疗反应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这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使用了德国G?ttingen儿童和青少年MS医学中心医疗记录数据库。包括例复发缓解的儿科MS患者和在诊断后6个月内的体重指数(BMI)数据。平均病程为38.4个月。比较非超重(BMI占总数90%)、超重(BMI占90%-97%)和肥胖(BMI超过97%以上人群)患者之间的基线磁共振成像发现、第一和第二次MS发作之间的间隔时间间隔、干扰素β和醋酸格拉默治疗期间和期间的年复发率、二线治疗频率和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共例小儿MS患者,其中女性例(67.5%),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13.7岁。诊断时超重或肥胖例(27.8%),肥胖导致儿童MS风险增加2倍(女孩OR=2.19;男孩OR=2.14)。与非超重组相比,干扰素β和醋酸格拉默一线治疗的复发风险(ARR=1.29vs0.72)明显增加,二线治疗率(37例中21例[56.8%]vs48例[38.7%])明显增高。基线神经显像、第一次和第二次MS发作间隔、治疗前复发和EDSS进展评分与BMI无关。在这项研究中,肥胖增加的儿童MS风险,且导致患儿接受一线药物治疗的响应率降低。JAMANeurol:认知储备与痴呆风险
DOI:10./jamaneurol..
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认知储备(CR,主要包括教育、职业成就、社会和认知活动)与痴呆风险的关系。名参与者进行这项RushMemoryandAgingProject研究,平均随访6年,最大随访20年,检测痴呆的发病率。随访期间,人死亡并接受了尸检。在基线时获得关于CR因素(教育、早期生活、中年和晚年生活认知活动以及晚年社会活动)的信息。根据国际标准诊断痴呆症状。对尸检参与者进行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脑病理的神经病理学评估。使用Cox回归模型或logistic回归估计寿命CR与痴呆或脑病理的关系。与CR评分最低的三分之一人群相比,CR评分中间三分位数参与者的痴呆调整危险比(HRs)为0.77,CR评分最高的三分位数参与者为0.61。在接受尸检的参与者中,CR与大多数大脑病理学无关,并且在对大脑病理学进行额外调整后,CR与痴呆症的关联仍然显著(HR:0.60)。最高的CR评分三分位数与痴呆风险的降低有关,即使是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学(HR:0.57)和任何严重梗死(HR:0.34)的参与者中也是如此。研究认为,积极参见并提高认知储备显著降低痴呆症风险有关,该效果甚至不受脑部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影响。LancetNeuro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用于多系统萎缩
DOI:10./S-(19)-3
多系统萎缩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能抑制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减缓多系统萎缩患者疾病进展的效果。研究者在德国12个专科中心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平行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30岁以上的多系统萎缩患者参与研究,随机接受m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或安慰剂,每日1次,持续4周,随后每日2次,持续4周,接着每天三次,持续40周一次。48周后,所有患者都接受了4周的洗脱期。研究的主要终点为52周统一多系统萎缩评分量表(UMSARS)运动得分变化。92名患者参与研究,其中治疗组47人,安慰剂组45人,67名患者完成了治疗,64名患者完成了研究。组间52周UMSARS运动得分无显著差异(5.66vs6.60),治疗组4人、安慰剂组2人死亡,治疗组2人因肝毒性停药。研究认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不能改善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运动功能。Lancet:Rimegepant崩解片治疗偏头痛
DOI:10./S-(19)-X
Rimegepant是一种小分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拮抗剂,其标准片剂配方在急性偏头痛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新型口服Rimegepant崩解片在偏头痛急性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18岁以上,偏头痛史至少1年的患者参与本次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随机接受75mgRimegepant崩解片或安慰剂,主要疗效终点为服药后2小时偏头痛症状、最困扰症状消失。名患者接受了治疗,其中rimegepant组人、安慰剂组人参与疗效评估。服药2小时后,崩解片的止痛效果优于安慰剂(21%vs11%);崩解片组最困扰症状消失较好(35%vs27%)。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崩解片n=11[2%];安慰剂n=3[1%])和尿路感染(崩解片n=10[1%];安慰剂n=4[1%])。研究认为,75mgRimegepant崩解片可有效缓解急性偏头痛患者症状,耐受性与安慰剂相似。JAMANeurol:丁烯二酸酯不能改善轻中度AD患者症状
DOI:10./jamaneurol..
丁烯二酸酯(t-MA)对Aβ40诱导的神经毒性和记忆缺陷有保护作用,可促进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并保留了转基因小鼠的海马突触和空间记忆。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其对轻中度AD患者的效果。名患者参与研究,年龄范围55-85岁,疑似AD,简易精神状态评估得分12-22,正在接受多奈哌齐、利凡斯的明治疗,患者随机接受安慰剂、或mg的丁烯二酸酯治疗,每日一次。在第52周接受阿尔茨海默病评估(ADAS-cog)和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影响评估改变(ADCS-CGIC)。同时比较脑、侧脑室和海马体积,以及脑脊液Aβ40、Aβ42、总tau和磷酸tau水平。人接受安慰剂、人接受mg丁烯二酸酯、人接受mg丁烯二酸酯治疗。安慰剂组52周ADAS-cog得分变化为7.91、mg组为7.45、mg组为7.08;安慰剂组52周ADCS-CGIC得分变化为5.22、mg组为5.24、mg组为5.25,差异均不显著。安慰剂组、mg丁烯二酸酯以及mg丁烯二酸酯分别有4.4%、13.9%以及14.6%出现不良事件,最常见的为腹泻和呕吐。研究认为,丁烯二酸酯不能改善轻中度AD患者临床症状。JAMA:疫苗可有效降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带状疱疹发生率
DOI:10./jama..
带状疱疹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的常见并发症。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非活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对移植后带状疱疹的预防效果。本次研究为III期临床研究,参与者被随机分配接受2剂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n=)或安慰剂(n=),首次给药在移植后50-70天,第二次给药间隔1-2个月。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带状疱疹确诊。名HSCT患者,平均年龄55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49例疫苗和例安慰剂受试者中至少有1例带状疱疹发作,比值比为0.32,疫苗有效率为68.2%。8项次要终点中,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其他预先指定的带状疱疹相关并发症和严重最严重的带状疱疹相关疼痛持续时间在疫苗组表现更佳。注射部位疼痛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84%的疫苗接种者发生,其他不良事件组间差异不显著。研究发现,疫苗可有效降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带状疱疹发生率。Lancet:神经转移手术用于改善颈脊髓损伤患者上肢功能
DOI:10./S-(19)-2
颈脊髓损伤患者多数会丧失上肢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神经转移手术为四肢瘫痪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供了一个新选择。损伤18个月内,运动水平C5及以下的颈脊髓损伤患者参与研究,所有参与者在一个或两个上肢中进行单个或多个神经移植,部分伴有与肌腱移植相结合,以恢复肘部延伸、抓、夹紧和手张开功能。患者在术后12和24个月接受评估,研究的主要终点为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抓放试验(GRT)和脊髓损伤独立性测量(SCIM)。16名患者参与研究,在27个上肢接受了59次神经移植。在10名参与者(12只肢体)中,神经移植与肌腱移植相结合。24个月时,相比于基线,患者ART总分中位数(34.0vs16.5)以及GRT得分(.2vs35.0)显著提高,平均总SCIM评分、室内和卫生间SCIM评分的改善幅度均大于最小可检出变化和最小临床重要差异,自我护理SCIM评分在基线和24个月之间的改善幅度大于最小的可检测变化。24个月后,肱三头肌的医学研究委员会中位肌力分级为3级,指伸肌为4级。24个月时,接受远端神经移植(n=5)患者的平均抓力为3.2kg,近端神经移植(n=9)为2.8kg,肌腱转移的为3.9kg。发生了6起不良事件,对持续功能无显著影响。早期神经移植术可改善四肢瘫痪患者的上肢功能,与肌腱移植结合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功能效益。NEJM:Galcanezumab3周内可预防性治疗丛集性头痛,效果显著
DOI:10./NEJMoa3440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致残的原发性头痛,对患者生活质量、日常功能和工作能力均有负面影响,患者可能会因疼痛无法忍受而有自杀倾向。Galcanezumab可选择性地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合并抑制其活性,它可能是丛集性头痛的预防性治疗方法。本试验目的是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在基线和1个月时皮下注射galcanezumabmg或安慰剂,用于评估其预防发作性丛集性头痛的安全性。研究表明,在第1周至第3周,与安慰剂组相比,galcanezumab组丛集性头痛发作的每周频率明显降低。在第3周时头痛频率降低至少50%的患者百分比在galcanezumab组为71%,在安慰剂组为53%。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差异。这表明,与安慰剂相比,Galcanezumab以mg的剂量皮下给药,每月一次,在初始注射后的第1周至第3周减少了阵发性丛集性头痛发作的每周频率。Neurology:血红蛋白和贫血与痴呆风险和脑MRI变化相关
DOI:10./WNL.
近日,神经病学领域权威杂志Neurolog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确定血红蛋白水平和贫血与痴呆风险的长期关联。研究人员对名无痴呆鹿特丹人群(平均年龄64.6岁,女性57.7%)进行血清血红蛋白测定。在名没有痴呆但进行了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参与者中,研究人员评估了血红蛋白与血管性脑病、结构连接性和全脑灌注之间的相关性。在平均随访12.1年期间,人发展为痴呆症,其中人患有AD。研究人员观察到血红蛋白水平与痴呆之间存在U形关联(p=0.),因此,低血红蛋白和高血红蛋白水平均与痴呆风险增加相关(最低与中间五分位数的风险比[95%置信区间(CI)]为1.29[1.09-1.52];最高与中间五分位数风险比为1.20[1.00-1.44])。贫血的总体患病率为6.1%,贫血与痴呆风险增加34%和AD风险增加41%相关。在没有痴呆但接受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个体中,血红蛋白与白质高信号体积(p=0.03)和结构连接性(平均扩散系数,p0.)具有类似的U形关联,但与皮质和腔隙性梗死不存在这种关联。脑微出血更常见于贫血症。血红蛋白水平与脑灌注呈负相关(p0.)。由此可见,低血红蛋白和高血红蛋白水平与痴呆风险增加有关,包括AD,这可能与白质完整性和脑灌注的差异有关。BMJ:危重患者颅内压增高诊断方法研究
DOI:10./bmj.l
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体格检查、CT、视神经鞘直径超声(ONSD)、经颅多普勒搏动指数(TCD-PI)对危重患者颅内压增高(ICP)的诊断价值。本次研究为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收集截至年9月1日的相关研究资料,涉及危重病患者体检、影像学或无创检查准确性的研究。参考标准为使用有创ICP监测或术中诊断升高的ICP,参考标准为20mmHg或更高的ICP。40项研究(n=)。常规体格检查体征中,瞳孔扩张综合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28.2%和85.9%,姿势综合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3%和63.6%,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8分或以下为75.8%和39.9%。CT结果中,基底池压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9%和61.0%,中线移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9%和42.7%,中线移位至少10毫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20.7%和89.2%。ONSD超声的ROC(AUROC)曲线下的集合面积为0.94。使用TCD-PI检测ICP升高的表现不佳(AUROC范围从0.55到0.72)。研究发现,任何一个体检特征不足以排除升高的ICP,CT及视神经鞘直径超声可以提高较准确的诊断。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80%专业医生都在用梅斯医学APP▼改善医疗质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