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衰弱症状及治疗 > 神经衰弱测试 > 正文 > 正文

千年来不被破坏的秦始皇陵隐藏了什么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21 22:09:32

中国第一任皇帝秦始皇的陵墓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但是由于很大程度上被保护和封存,对于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来说,仍然是一个千古之谜。

公元前年,是西方文明不稳定的时期。相反,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时期相对稳定,因为经过混乱的战国时代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统一的中国。嬴政统领秦国消灭其它六国,从而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个中国第一任皇帝,史称秦始皇。

秦始皇对于长生不老和来世的痴迷达到了空前的地步,除了派遣大规模队伍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还修建了有史以来最为宏大的陵墓。全国一共有72万劳工参与到陵墓的建设中,历时39年,直到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才全部完工。从动用人数和修建时间来看,秦始皇陵都是人类修建难度最大的工程。

1

秦始皇陵分为陵园区和丛葬区,陵园区呈长方形,按照当时咸阳城的布局,由内到外分别是地宫,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地宫就是存放秦始皇陵寝的地方,是最核心的地方,上面的高高的封土堆,是使用人力堆积的一座山。其它的所有城垣,建筑,兵马俑坑,陪葬坑都是围绕着地宫,如众星捧月一般。和故宫对比,秦始皇陵外城面积是万平方米,故宫是72万平方米,但是如果把包括丛葬区都算上,秦陵的总面积是56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就占地面积来说,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陵墓,这一记录很有可能不会在未来被打破。

秦始皇陵是完全按照古代礼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设计的,因为秦始皇用了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为了显示他生前的功绩,以军队的形式来陪葬似乎是一种必然。生前巨大的功绩也需要如此巨大的陵墓来彰显。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却没有人见过里面是什么样,人们对秦始皇陵的全部了解都来自于《史记》的记载,由于从来没有对秦陵地宫进行过考古发掘,不清楚里面到底是什么状况。

2.秦始皇陵被盗了吗?

关于秦始皇陵是否被盗,《史记》中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务,罪四”。《水经注》中记载“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三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

这两部史书都说明了秦始皇陵被盗的情况,当时的西楚霸王项羽作为推翻秦朝的主力,占领了都城咸阳,一把火烧掉了秦始皇的宫殿“阿房宫”,把所有的财务洗劫一空。入关以后,又使用了33万人盗掘秦陵,金银财宝运了一个月都没有运完。

这些记录上大致没有错,阿旁宫确实被项羽烧个精光,而且项羽也派人到了秦陵,搜刮了秦陵地面宫殿的器物珍宝,然后一把火烧了宫殿,但是由于秦陵面积太庞大,尤其是秦陵地宫,坚若磐石,构筑之坚固,隐藏之深邃,项羽即便是有心开掘,恐怕也难遂其愿。后来的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内城西北处有一个相当于故宫三分之一大小的宫殿建筑群被烧的只剩下基石,这应该就是项羽所为。

后来还有学者说秦始皇陵在五代或唐朝末年就已经被盗,他的依据是《永乐大典》中的相关记载,上面显示截至宋初,包括秦始皇陵在内的28座帝王陵墓都被盗掘,而且破坏相当严重,以至于新开国的宋朝不得不出巨资再葬,重置棺椁,放置衣冠,陵上添植树木。如果是这样的话,秦始皇陵就是一个空壳,里面的珍宝早已消失,内部应该是混乱不堪。

年,国家秦陵考古计划启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考古行动,汇聚了一百多位考古界和地质界的顶级专家,运用最先进的遥感探测设备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全面的勘测,考古队在秦陵四周打了五万多个小洞,发现了很多重要的线索,地宫四周有超过5米厚的宫墙包围,也找到了通向地宫的隧道,但这些隧道都未被打开过,现场还发现了不少盗洞,但这些盗洞都偏离了方向,其中最大的两个盗洞直径一米,深度九米,根据其形状判断为宋代盗墓者所为,这也许就是永乐大典中记载秦陵被盗的依据。而且考古发现地宫内部还是比较干燥的,通过遥感装置也发现了一些陪葬品和金银器物均摆放整齐,并且勘测出了地宫之中有大量的水银流动,由此专家断定秦始皇陵历经千年都没有被破坏,保存的十分完整。

3.为什么不考古挖掘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保存上千年可以说是个奇迹,这样的一个千古传奇,对于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以及广大的群众一定都怀有极大的好奇心,都想亲眼目睹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陵墓,但是这么多年为什么不进行考古挖掘呢?

(左为郭沫若)

首先是保存手段不够,很多文物埋藏在地下,处于密闭的状态,一旦出土上面的有机物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会加速文物的腐坏,这种大规模的陵墓考古,一般都要使用封闭式挖掘,但是秦陵地宫的面积相当于17个足球场那么大,以目前的技术条件是不可能做到封闭式挖掘的。

再者,国家对帝王陵墓的挖掘多是出于保护,就是陵墓之前已经被盗过了,为了防止坍塌,才进行管方式的保护性挖掘。但是未挖掘的帝王陵墓,原则上是不予挖掘的。

(定陵腐化的龙袍)

年,时任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郭沫若,向国家建议挖掘明十三陵的定陵,刚开始遭到很多考古学家的反对,但是在郭沫若一再坚持下,获得了批准。由于当时考古意识的落后,没有做任何的防护,当空气进入到这个封闭近三百年的空间后,成百上千的字画绸缎迅速腐化,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这件事没过多久,郭沫若又向国家申请挖掘秦始皇陵,当时的周恩来总理坚定了回绝了郭沫若,并回了他七个字,以后禁挖帝王陵。从此这七个字成了中国考古界的基本决策,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4.兵马俑

年,陕西的一个农民到村口去挖井,在挖到地下数米的时候,一颗陶制的人头从坑中滚了出来,后来越挖越多,农民立刻上报政府,为了避免破坏,政府派出考古队进行挖掘,展现在考古队面前的是一座座高近两米,重达三百公斤的泥制兵人,随着数量越来越多,就在原址上修建了博物馆,并给他们取名为兵马俑。

然而历代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过这些兵马俑,一直无人知晓。直到年人们才第一次知道有这种东西,这也是目前秦陵最大的考古发现。

秦始皇兵马俑分为四个坑,一号坑是主战部队,共计六千个兵佣,二号坑是兵种更为复杂的特种部队,共计一千三百个兵佣,三号坑是战车部队,共计六十八个兵佣,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添的泥土,据推测是因为秦末农民起义等原因未建成。其中一号坑的兵马俑最为壮观,兵马俑因为技术手段等原因,四个坑室出土后剩下的大部分兵马俑都没有挖掘,整个兵马俑数量据估计在个以上。

一想到兵马俑,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土灰色的泥俑,但其实兵马俑在出土的时候都是彩色的,全部都是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彩色泥俑。但是由于保护手段未跟上,他们在接触到空气后迅速氧化,几分钟后便褪色成了土色。

实际上在这些兵佣刚完成时,颜色十分鲜艳,经过两千年的掩埋,已经逐渐失去了当年的颜色,红绿紫蓝为主要的色彩,而且上的是漆,就是古代漆器上使用的颜料。因为漆可以保持几百年之久,漆器也是一种非常昂贵的东西,是一种奢侈品,漆树要种六年才能采集汁液,而给一座兵马俑上漆需要25颗漆树,而要给个兵马俑上漆需要20万颗漆树,这样的奢侈程度,也只有秦始皇敢这么做。

坑中兵马俑全部面朝东方,这是别国攻打秦国的方向,这些士兵也象征着在地下永世守护着秦始皇。

5.地宫中的水银河流

大家一定听说过秦陵的内部有水银的传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就是秦陵里使用了巨量的水银来模拟江河湖海,使用机械驱动营造山川大海景象。水银在密闭空间里蒸发非常缓慢,所以大量的水银在地宫内是可以保存几千年的,地宫内弥漫汞气体可以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江不腐,另外就是这些汞气体有剧毒,可以杀死任何闯入的盗墓者。

在秦陵考古计划中,经过多次取样分析,位于秦陵地宫之上的封土堆汞含量超出其它土壤倍,这说明史记中记载的秦始皇陵水银一说确有其事,据估计地宫中的水银在上百吨以上,而且水银的分布密度呈有规律的几何形状,分布形状和中国的江河分布非常吻合,就是秦始皇以水银为水,在地下模拟了长江,黄河等名将大川,并且直到年后的今天还完好保存于地下。这也侧面的说明了秦陵地宫没有被盗,因为如果被盗,水银早已挥发殆尽,如今就不会检测出水银超标的异常。

6.地宫布局

中国和德国,英国的考古专家一起合作通过多年的高科技手段,对秦陵进行遥感,终于大致搞清楚了秦陵地宫的结构。

首先就是巨大的封土堆下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如果将这个封土堆炸开看到的将是一座倒金字塔形状的巨大建筑,底部为正方形,长宽为m*m,一共就九层,九为尊,是极数,底部是米,正好是九五之尊,就是天子。

而这个倒金字塔的最底部就是秦始皇的墓室,这是一个相当于5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巨大空间,用水银模拟了长江,黄河,渤海和黄海,中间放置了秦始皇的棺椁,青铜打造。而根据考古学家的勘察,发现地宫内某个物体的位置在发生变化,这有可能就是秦始皇的青铜棺椁,因为水银的密度比水大很多,如果水银够多,这个棺椁是可以漂浮在上面的,这样秦始皇的棺椁就可以飘荡在水银构成的江河湖海上,这也非常符合秦始皇要在死后也能云游四海的愿望。《史记》中记载着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应该是说墓室的顶部会有日月形象图,有可能是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具地理是指水银构成的山川地理,这样的构造就象征着秦始皇死后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秦朝的一切。

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shuairuoazl.com/sjsrcs/5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神经衰弱症状及治疗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