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时代文艺,绽放职工文化
《大国工匠》读后感
何为工匠?工匠,是指有手艺专长的人。能工巧匠、巧夺天工、匠心独运、鬼斧神工便是对工匠及其手艺的赞誉之词。出土西周先秦的青铜器、秦始皇陵兵马俑、活字印刷术、火药发明等等,无一不再教育着后人,造福着万世。对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说,最出色的专家既不是博学之士,也不是帝王将相,而是那些隐于市井的手艺人,是他们,传承着历史,推动着社会进步
正如《大国工匠》的开头所说,“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着,一生坚守。就是这样一群人,在祖国飞跃式发展的背后默默的付出与奉献。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上名校,进阶考研读博,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钻研和不断的创新,凭借着专注与坚守,成就了一段段令人叹服的传奇。
“如果每一件中国制造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位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中国制造就能够跨过品质这道门槛,跃升为优质制造,让更多的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释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的确,作为以“世界工厂”自的我们,带了这么多madeinchina的产品之后,世界对于我们的评价又是什么呢?质量不过关、技术不过硬,相信这些不是对于中国制造’的一面之词。诚然我们也在反思,为何整个世界对于“德国制造”青睐有加,为什么德国人所造的东西就是高我们一等?
道理其实很简单,四字足以:标准、严谨。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对这个道理进行了阐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而看到了这么多的中国匠人在不断的传承与坚守着民族精神,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制造必将成为举世瞩目的灿烂与辉煌。炼技修心,兼济天下。坚守必有孤独寂寞,创新都会绞尽脑汁。大技艺之后都有大困难需要客服。为何总是这般为难自己?除了兴趣,所有的坚守都源自于爱。工匠皆有爱众惠民之心,这几乎是千百年来的一个定律,这也是他们破解难中之难的根本动力和最大价值所在。
牟树林-辛寨子街道总工会-书香门第社区
观《大国工匠》有感
何为工匠?一砖一瓦,一凿一砌,令尽身精血聚其中,命理念思想隐其内,其中艰辛历历在身而不足与外人道。更有甚者终其一生不得人知,受世辱人骂,历亲疏友离,身后数年才为人知晓,因之赞其清誉,痛其苦难,叹其成就,谓其工匠。
最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系列片《大国工匠》,巍巍中华,泱泱大国,人才辈出,一个国家的底气,除了依靠高素质高文化的国民之外,还需要一群不畏艰苦、在国家科技技术第一线奋战的技术工人们。他们为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
在古代,中国作为手工业出产大国,瓷器、玉雕、绣品都是出自匠人之手。虽然匠人的地位并不高,但他们所创造的,却是举世无双的宝物。就拿瓷器来举例子,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如果没有工匠不断的推陈出新,又怎么会有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脱胎于陶器,由最开始的素瓷,到后来洁白无瑕的白瓷,再者唐三彩、元青花、秘色瓷、珐琅彩。这不知多少工匠倾注了全部心血进去,方得一“小瓶”,碎一件,便少一件。
周杰伦有这样一首歌“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以前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啊,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形成的,在青瓷出炉的那一瞬必须是烟雨天,釉色才会渐变成梦幻般的天青色.因此雨过天晴的瓷器极为珍惜。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等待仅仅是程序的一部分,也是匠人精神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只有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沉得住心,才能做出真正独具匠心,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作品。
忠于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用心去做,用眼去看,用官所感。就如韩愈《师说》中的一句,“术业有专攻。”我所以为的工匠精神,也莫过如此了吧:不仅仅以自己的工作来养家糊口,对自己手中的东西,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更上一层楼的精神。
我们知道,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如果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虽然我们可能不能像明星一样在舞台上光彩绚丽,也不能像他们这伟大的首席职业技工,拥有高超精湛的技术,但我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做最好的自己、超越自己,不断进取,学习匠人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许薇-甘井子区总工会
《国家相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
《国家相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一书,是从新华社微纪录片《国家相册》期节目中,精心选出包括《高考四十年》《白菜的味道》等13期微纪录片,将其中的影像资料编辑成册,生动展现了改革开发以来的家国巨变。《国家相册》以小故事讲述大历史,以小细节呈现大时代,让尘封在记忆中的照片焕发新的生命力,透过画面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舞。
《国家相册》不是照片的堆叠呈现,而是用二维的照片折射三维的时空,通过十三个极具代表性的专题,聚焦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普通人的生活变化。比如其中的第六篇《白菜的味道》,就是在述说过往寻常日子中的人民力量和生活智慧。白菜号称百菜之王,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第一次出国访问就带了斤山东大白菜作为外交礼物。那时白菜是北方冬天仅有的绿叶菜,记得小时候,每年岁寒家家户户都会囤白菜、腌酸菜,饭桌上热气腾腾的炒白菜、炖白菜层出不穷,年北京居民冬天更是吃掉了4亿斤大白菜。而今,我们的餐桌越来越丰富,五湖四海的美味不论春夏秋冬都能品尝到,白菜“一统江湖”的日子也一去不返。每每在市场看到圆胖的白菜躺在货架上,就仿佛见到一位陪伴多年的老朋友,白菜的温润甘甜,深深留在了我们几代人的味蕾上。
在老照片、老物件、老场景里勾起一代甚至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是《国家相册》带给读者们最大的精神安慰。现在的我们都在感叹生活变化得太快,日新月异的中国悄然间换了模样,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大家都禁不住问自己,沧海桑田之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无疑发生了最大的变化,身边的事物都在求快、求短、求新,也催生了浮躁、短视、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而曾经物资匮乏的年代,回味起来倒是日子越艰辛,生活越纯粹、情感越暖人。我们拥有高科技的通讯方式,沟通更加便捷,但细想交心变少,父辈们诚诚恳恳拿着笔、一笔一划写着信的那种情真意切更显珍贵。
今后30多年,我国更要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在不断的前进中也要经常回望来时路,《国家相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次对历史的回眸;对历史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为了寻找前进的力量。阅读完《国家相册》,我更深刻体会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要用读书所激发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建设辽宁、振兴辽宁!
梁硕-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法院机关工会委员会
读《论语》小感梁启超先生在《国学入门书目及其读法》一书中这样评价《论语》:“《论语》为两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源泉。”孔子弟子整理撰写的这部《论语》,不仅传承了孔子的思想经典,更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闲暇之余,一本薄薄的《论语》常伏案头,以自省以明智,以完善自我,以更好地面对未来。
孔子谈学,为其思想重中之重。《论语》开篇即是《学而》,可见孔子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儒家相信人的信仰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所以人要以学为本,以本通理,方能合乎道。孔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足可见,在孔子的思想里,人天性中仁、知、信、勇,需要学养为基础,才能回归正途发挥作用。若没有学养做为根本,往往适得其反。而如何学,孔子也给出了答案——《论语-述而》篇中这样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识之,知之次也。”多学而后多思,分辨其中对自我有益的加以应用实现,是学习之法,又何尝不是我们为人处事的生活之法。曾有人问孔子,众多弟子当中,谁最好学?孔子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颜回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最喜欢的一人,孔子眼中颜回的两大优点是:不迁怒他人,不为二过。人若好学好思,于内可修性养德,不迁怒,于外可开智断事,不为二过。短短六字,已将孔子好学仁人思想的精髓凝练其中。
孔子谈德,论人当为君子,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论语-宪问》篇中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圣人自谦曰无能,而过往不忧、当下不惑、未来不惧则是孔子教给后人面对人生最好的君子之道。细细体味,更觉得无论面对学习、生活、情感,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在“不忧不惑不惧”中找到应对之法。这或许就是钱穆先生在对《论语》的评论中说的,“孔子之所启示,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
孔子所述的德,于人之所行息息相关。他讲“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讲“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都是在传递君子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行为哲学。也是我们在读《论语》时,思而后行的重要启示。
一部《论语》久读不厌,常读常新。它自古而传,经历了时间与历史的考验,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华彩。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若能读懂其一二都对我们修身养性,应对人生有极大的帮助和指引。其文字虽简,但寓意深远,正如《论语新解》中所言,“解《论语》,难在意韵,不在文字。”
付瑜-团区委机关工会委员会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通过饱满生动的笔触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记得初次阅读这本书是在年机关开展的“五四”青年阅读活动中,当时一下子就被这部小说深深吸引。小说刻画的一个个生动的人物给予了我涤荡心灵、直面生活的勇气,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张力——一种不屈不挠、向上向善的力量。
孙少安是负重前行的仁者。虽然沉重的家庭负担让他的求学之路过早的中断,但在生活这所“大学”他顽强抗争、负重前行;虽然由于身份地位、家庭背景的悬殊让他的爱情之花凋零,但在与妻子秀莲相依相扶中获得了更多力量去承担家庭的重担,甚至带动全村父老共同致富。孙少安身上具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不论是对家人,还是村里的乡亲,他都施以援手,最后也赢得了村民的尊重。
孙少平是自强不息的强者。贫困的家境特别是求学的经历让他敏感而自卑。后来他逐渐通过阅读实现了个人的精神成长,并在精神导师晓霞的引导下,渐渐形成了独立的人格和完整的价值观念。痛失爱人、容颜受损......他坚强承受着生活的打击,扬起了坚强的风帆。并将苦难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中,像这样真诚地面对生活,勇敢地迎接苦难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平凡的我们虽然无力去改变时代更替、时光流转,但是我们可以接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迈开双腿、咬紧牙关,奋力奔跑,坚信奋斗的意义和苦难的价值,相信自身的力量,那么我们也会成为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的人。
姚嫄-大连市甘井子区财政局机关工会委员会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传承,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落寞,但是我们的文化源源不断,流传至今。我们的民族历史从未中断,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传承至今的国家。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为之自豪。迈入新时代,新中国成立至今,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也同样重视传统文化,无论是治国理政方针,还是在各类讲话中都有体现,由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主持编写并作序的《习近平用典》,从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则,推陈出新,新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
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我们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的源泉,总书记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体现在方方面面中。其中对于传统文化典故的应用,也让人耳目一新,更是树立了重视研究传统文化的优秀榜样,引领传统文化复兴潮流。对于《习近平用典》的研读,更是不仅让我对于总书记治国理政方针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让我更加惊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很多耳熟能详的典故被应用于讲话之中,不仅精准的传达了讲话思想,还让原本熟悉的典故具有了新的意义与感觉。让我收获更多的则是总书记引用的很多我之前没有听说,了解过文化典故。这些典故更能够吸引我,因为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让我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激起了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总书记对于传统文化重视,也为所有祖国人民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相信中华传统文化一定会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下,赋予更多新的意义,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进我们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红色基因”孕育了新时期一个个优秀而又动人的故事,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的民族用坚定与执着,写下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瞩目“中国故事”。这就是我们红色基因的力量,也相信在这种力量的引领之下,正如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会越来越好。
吴金池-中华路街道-兴国社区
以戏剧元素滋养学生感官的敏锐度
《写作戏剧化教学》研读感悟与应用
“‘戏剧’是最快速能较靠近想象的方式”,在浩瀚书海中,与这句话相遇,如同结识了海峡对岸挚友般欣喜。台湾作者林怡沁在《写作戏剧化教学》绪论中谈到:“我个人从事育文教学工作近五年,有感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日趋下降,探究其原因,起始于生活体验与写作经验甚少……”我深有同感。
语文教学面对困境是学生生活积累的严重不足。从幼儿园开始,大量的室内教学和全日制授课模式,严重萎缩了学生与生活接触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又闭塞了学生感受生活的感官功能。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开启了以戏剧元素滋养学生感官敏锐度的探索之旅。我开始通过道具的运用、场景的布置、气氛的营造、情境的再现等手段,在课堂中为学生重现或模拟生活中的某些片段,引导学生释放天性,恢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情觉(情绪体验和表达)等感官的感受力,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
一、道具的运用
通过实物本身在课堂的运用,让学生与教具间构成点对点的“2D”观感。比如《小池》中的潺潺流水声,我就是用水壶倒水进盆来让学生感受“泉眼无声惜细流”的静谧柔美的。
二、场景的布置
启发学生感官的第二环节,是通过模型、绘画、音效等手段,布置课文中的场景,形成3D效果。将课堂布置成话剧舞台,说起来似乎非常耗时,但操作起来,其实只是五分钟以内的时间。以《灯光》举例,将学生的木质椅子连成一排,让三组同学模拟村民冲过木桥,配上雷雨声音效,孩子们能够比较真实地感受到木桥的危险和情境的紧急。
三、氛围的营造
场景布置成功后,我会引领学生进一步对触感、声音、气味等感官的感受力进行释放,从而在课堂上形成4D效果。比如战争氛围可以通过音效和燃烧烟花引线等手段来实现对嗅觉和听觉的刺激。比如“天街小雨润如酥”可以用喷雾来感受润物无声的触感,再比如电吹风的弱档暖风可以体会“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柔抚摸。
四、情境的再现
让学生参与并完成情境的再现,学生就能自然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形成5D的效应。比如《邮票齿孔的故事》中,一个平时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表演翻找裁邮票的小刀时,不但找遍了上衣和裤子的四个口袋,还拉开校服,模仿翻找西服内兜的动作。这种再现中孩子对生活细节的准确提炼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而这个内向的孩子也在同学们的赞赏中自豪地表达了自己动作设计的原因。
李韧-教育局机关工会-党工委办
《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力量》读后感
时值新中国建国70周年。张维为这本,《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抢鲜上市。这是他的最新力作,对时年70周岁的共和国而言,标志着,当下中国学这门显学,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读这本书之前有好长时间没怎么读书了,而这本书也是在十分偶然的情况得知,然后决定要读一读。确实中国在变强,这个在我这个快要毕业的人眼中更是十分的强烈,我记得小时候都是土房土路,现在已经很少了,小时候国外是一个很让人羡慕的地方,现在通过接触到的国外人也并不是现世的天堂,当然我还没有出过国,并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相信未来是有机会的。这本书讲起来是挺让人自豪的,特别是在华为事件之后,我认同中国人确实应该自信起来,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个时代仍是一个需要埋头苦干的时代,我并不太了解世界大环境是怎么样的,但是美国的百科对中国的介绍仍是相当负面的,这里就不提媒体以及一些舆论对中国的描述,我的一位朋友曾给我说过中国需要时间,现在只有中国扛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面对整个全球的环境,中国还是要得快速成长才能迎接未来更残酷的挑战,还有一个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要求之高,也需要艰苦奋斗。
作者作为一个经常在国际上与西方政治学者辩论的选手。每每以此向西方学者提出诘问,那些冷战后学习西方制度的发展中国家有哪一个成功的?就算是他们自己,今天难道是越发展越好了吗?!什么时候西方国家为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的人道灾难道歉,什么时候才有资格说人权,说民主,说自由。
今天西方国家国势已经走衰,但是仍然依仗着“自由,民主,人权”等概念的解释权占据着道德制高点。作者以他自己在美国生活的经历,通过详实的数据指出美国的那些中产阶级到中国的发达板块来其实就属于弱势群体。没啥好骄傲的。要讲人权就应该首先质问美国人为什么发动伊拉克战争,这是21世纪至今最惨重的人权灾难。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和数百万难民。再算上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原本,利比亚的人均GDP比中国还要高,叙利亚至少也没差到哪里去。现在“阿拉伯之春”最终变成了“阿拉伯之冬”。整个国家都化为一片废墟。这些都是以民主,自由,人权等为名。打着反独裁的旗号,发动了入侵战争。“名词解释”是多么重要,硬是把恶贯满盈解释成正义满满。当今的中国也一定要掌握这样的能力,把西方这些国家从他们的道德制高点上轰下去。
在这本书中作者张维为展现了比过去几本作品中更多的张力和强硬。这是建立在他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有理有据的雄辩之上的。是一本洋溢着满满正能量的“红宝书”。语言还是那般朴实无华,但更加铿锵有力。读起来一气呵成,给人以坚定的力量。我刚开始读他的书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个御用文人,但这本书读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他就是一个有着坚定中国立场的抓住一切机会讴歌祖国的高级中国知识分子。在这国庆之际,我为他点赞。中国力量正在走向世界,我们亟需在国际上有他这样的斗士。
赵亚男—泡崖街道—岭南社区联合工会
欢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shuairuoazl.com/sjsrys/4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