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精气神把酒唱大风——《秦俑》读后
王泽群
云在动,精气在骏马上奔腾,一团黑色的云,席卷东方六国。瑰丽的云,成秦俑的舞台,多少英雄成尘土,飞扬万里碎明霞!…………………………………………
沉默千年,沉默千年,千年之后不曾瞑目的秦俑!看见了,我看见秦时天空下秀水明丽,炊烟引归鸟,看见了,看见了长刀在烽火光芒中铮铮作响!
一杯酒,在光芒中刺痛秦俑柔肠。
这是从熊亮的新作《秦俑》中我随手摘下的诗句。
《秦俑》33节。若是打印,A4的纸也需五张。在散文诗这种大多是羽量级的文体中,《秦俑》也要算是个“大中篇”了吧。而熊亮正在试着把散文诗写成“长篇”,甚至是“大长篇”。如他的《马头琴》。这是一种勇气,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探索,一种冒险。但是,若是没有勇气与创新,没有探索与冒险,文学、特别是文学中的“文学”——散文诗,能够进步吗?与散文诗人熊亮相识,得益于散文诗。我萌动编一册《中国当代爱情散文诗金典》的念头之后,“露布”在 ——轻触熊亮的《秦俑》陈词
熊亮持张记者证笔耕天下,写人千遍笔底升花后,笔尖适才滴出诗歌,其诗外硬内软,激情四射却暗藏柔软。柔软是诗神赠予的时空捕手,一伸手把草原的马头琴的忧伤奏远,一伸手把大秦的兵俑揽怀。我的耳朵还没从马头琴静音,他的秦俑就把我的视线遮住了,请我写几句批评。我老实地读了几遍这漫漫的章,眼球转速加快了,嘴巴张闭放慢了,敲键盘的手指头被这些内外合一的趋于强烈审美诗潮的长诗套牢了,点下的每一句赞都害怕被熊亮的灵感没顶。
我喜欢又说不好喜欢的理由。这一百零九个诗歌的彩俑(秦俑埋在地下为彩色,出土皆黄),像熊亮从中国呼啦啦招来的似曾相识的兵哥哥,一看一个,细看一个个,带着一样的心跳,不一样的熊亮的诗解。
一双亮眼睁大,一颗真心起搏,双手把情感线抱成拳,轻取万山千山,易越百岁千年,亲率秦俑,直逼大秦心脏,真善美的笔尖通上电,在幅心电图上狂草,泼墨笔下的万事万物,以秦俑的名义。找到这个角度的人不少,敢下笔万言一挥而就的,少之又少,散文诗熊亮属一。他之所以以散文诗之笔一逞触动大秦心跳的英雄,实在是他成竹在胸,撩起诗歌的望眼,鼓足寻根的胸脯,半蹲下年轻的腰脊则与曾经精彩的彩俑拉话话算命纲,像默契的对饮者,都太过饥渴了,所以就有理解的谦让、彼此平等的碰撞,问询对方冷热的路径,一杯杯痛饮艺术的隔世的穷劝猛灌,惟有饮者留下如此思与诗的解,默与喊的顿足,眼前与遥远的擦肩,互动站位,欲追魂问天的诗歌之笔,轰然勾勒将今古一笔涂鸦,蒙太奇为一卷心灵壮曲。大秦的心跳,仿佛替换为今晨鸡鸣。叫醒的诗行,行行紧系秦俑的腰绳,放揽于千年时空之海,让心跳变成碧波,让想像驰攀上探日的桅顶,让全景加细节的景别,大波助澜,小澜推波,散文诗所够借用的一切语言和诗歌的十八般武艺皆为囊中探物。在这一点上,熊亮有颗大心,不但跳得烈,胃口也巨,词的歌的赋的古的今的白话的婉约的平仄不平仄的概而不挑,所以他擂响的心鼓即将大秦与今朝揉成团握成拳舞成狮飞成龙,壮哉熊哥亮亮。
这是诗,长诗,散文诗,散文诗长诗,他咬定“秦俑”这根骨头,则穷尽了抒情的笔法,把此诗调养得丰乳肥臀。他一个正儿八经的诗人,把十八般武艺都握在手中尽耍了,印给我深象的则是,拿得起放得下,看似游离又步步不离,看似不离,又钻天入地,以他的第6章为例:
“让我再次持烈酒、听秦腔,演绎一套卷风泼雨的独家剑法。
不要拆开那道出征的竹简,战鼓列阵,山河、要塞,还有那融进血液里流淌的武魂,都在这酒中,都在这声裂云帛的唱腔,惊落几层寒霜。
出征四方的秦俑,斩断乡愁的俑,几千年不倒虎威的血肉之躯的精魂。你从天水的偏僻边疆来,从洛水冰冷的山区来,烽烟燃在护卫周王室东迁途中,强虏犬戎马在烽烟下荡灭。
烽烟尽处,秦都雍地。从秦晋崤山败绩突围的俑,铠甲上浸染着复仇的芒!
醉酒的秦腔,唱给变法的商鞅;哭泣的秦腔,唱给称霸的昭王。百万带甲之师,列阵在尉缭、白起、王翦……名将之后。
从工匠手中成形的秦俑,在烈火的吞噬中定格。
长城的落日,再起的清明雨,叠映秦塞。
几次次醉酒在秦俑,男儿壮志在疆场,岂怜寒骨裹尸还!
我在江南的风中,与一尊秦俑对酒、涂鸦……”。此章让我想到勾联而得来之圆融,这是百姓做事的借代之智慧。把一切拿来揉硬为。熊亮把你我他的视角在本长诗中游刃有余,以工匠写俑,这是通透妙笔,离之不远,切中核心,其实这是熊亮在生活中深切体会后的下刀之笔。能说其不深,呼唤之切,感染之重,心灵沸腾,启迪思索,清醒所指一目了然。
通读此诗,夺心之笔皆在熊亮的洋洋洒洒,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大情感大思索大气象贯穿其中。几乎囊括了熊亮人生之起落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四季轮转,战争物事,友情与亲情,家乡与战马裹尸,不到楼兰誓不还等等。如此多的情感大手把熊亮的心敲击得带血,那么大秦的心跳也才从滚滚的天边敲响回音。那么写秦俑给我们什么启迪,我们从中得到什么。以第45章为例:
“归耕田园的梦,千年难实现。我的秦俑,你的梦在千年之前早就风化。
重重的风霜洒落,覆满秦俑的身形,秦俑的影子在霜下。
千年之后,你的刀剑你的枪戟,都在风中无影。
面对高原,我只有想象一尊秦俑的少年的梦境。”
想象他也曾听过三皇五帝的传说,也曾听过秦晋之好的故事,那些充满传奇与神话的传承与苦痛。
想象他也曾读过鬼谷子、孙武子,或许也曾想做晴耕雨读的山野村夫、避世闲人。
我在北风中想象,我在春风中想象,翻开厚厚的史书想象……
绝代秦俑征四方,
吞吐风云拓边疆。
春俑威武透明甲,
生前身后好儿郎。
也知江湖风波险,
不惜万死报家国。
梦里关山若等闲,
归去耕耘织烟箩。
汉水有情楚塞远,
四海一家车同轨。
青山不改旧颜色,
荷锄横笛月下回。”
我精读几遍,方才得以启蒙,想得到永远的好,谁不想得到啊。天地之间人心所存大情大爱,故乡祖国亲人父母恋人及从生活中汲取的智慧,梦的由生及灭,轻轻一碰,千年疼一回。这里的俑,是诗歌,是亲人,是二者魂系后释放的伟大天意和世界的深层涵义。秦俑头顶的大地,是不是给熊亮留下了一块写诗的栖息地,熊亮写秦俑,只为“青山不改旧颜色,荷锄横笛月下回”,古香古色的熊亮,能诗真好。
我所谓轻触,为自己辩解,就是跟你先认识一下,要是幸好捏手心捏跳了心,就挺好的,我觉得熊亮有写秦俑的动力就不得了,又能写到这般,我要跌掉眼镜了。这不是吹口气的吹赞,秦俑是泥土之下的一种千年前的兵之仪式之礼,横平竖直,他在熊亮眼里就队形很乱,完成按照熊亮的兵法重新排列,不离队形又重加列阵,诗歌把脉,跳在一个节拍上,复活当下。一个不少一个不重样往事越千年,顿消隔膜,把那时的人那时的战那时的生生息息,与今互动,加以熊亮很不错的一张会说诗话的笔,古体的、白话的、民歌的、说唱的、对话的……挑捡自如,加上诗人的眼光与评论。熊心多大,阵势多大,对否。
熊亮把这些泥人从地下请进眼眸容易,让他们心跳匀速或加快,实属不易。诗家动用一个手法,即,热脸贴冷胸,一齐把酒喝。此酒即诗的导热点。俑坚硬而无心,诗讲情更讲理,就偏偏熊亮能一把火互燃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万般好梦与千般忧情似大地。
随之就挥动心跳,让这些饥渴的泥人歌之舞之笑之泣之,大片之剧情洋溢于他的个微缩镜头中了。
次诗之魔术,意为心生,情为拓进,套一句用俗的佳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刀光剑影,天乡地愁,马驰星月,摧枯拉朽收于诗的深悟与奇想,收于精致复又旷达抒怀与释情。
我前文说过,熊亮有颗巨心,加上内含有料,半根火柴就能点燃。况且在此诗中,已经很好地把大秦的心跳摸到了,秦留下一个俑,已经是万幸。那么俑得到一个写俑的熊亮,又如何?
有学者称熊亮已握有自己把脉秦俑的学问。此与我共识,不然,以秦俑为意象之发端的长诗,马蹄不会如此之有序之疾,心感不会张落到如此有致,古今心音共跳不会如此之谐,化整为零,化零为整不为会此游刃,造势造形取粗取细,海啸与春雨共润此诗。
我仿佛感动熊亮当了一次不错的领头俑,次大跨步实属英雄,英是熊亮的诗,雄是笔下这些俑。假如我们的精神家园英雄永远不缺席,英的有滋味,雄的得到幸福。我越来越感到,不能拿熊亮关于散文诗的豪言壮语当耳旁风了,他用秦俑触动大秦的脉博,让我们的心跳加快。
(-6-12于沈阳鑫丰国际)
编辑:韩涛
传统文化元素的透析、挖掘和升华
——熊亮散文诗《秦俑》盘读存议
潘志远
传统文化元素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文明、历史、精神、情感和价值取向的淬炼与积淀,里面包含着太多的文化信息,极容易激活阅读思维、引发联想、唤起情感共鸣。它是创作取之不尽的宝藏,是有识之士不可或缺的可贵资源。熊亮先生不止一次借用这种资源,成就着他的佳作,也引来一大片赞许的目光和叫好,从他的散文诗《破茧》到《清明》,到《梅》,到《马头琴》,再到近作《秦俑》,每一次都产生不小的震动。毫无疑问,在这一方面,他走在了前列,也获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功。
从众多传统文化元素里拣出秦俑,是需要勇气的。因为秦俑里包含的文化信息实在太过浓厚,也被无数文人雅士玩味,更被一些名家洞悉和挖掘,确实有些让人畏而远之、敬而远之。单凭勇气显然不够,还必须有一定的学识。熊亮先生很有点英雄少年、初生牛犊的况味,他敢于拿出秦俑来挑战,挑战名家,更挑战自我。我欣喜地看到,他凭着自己的学识、胆略、感悟、多年积存的生活经验和异于常人的思维想象力,给秦俑来了一次较为全面的透析,看得细,也看得深远。他不拘泥于秦俑的外貌,也不停留于细数秦俑的衣片,而是看到了秦俑“怒目金刚”的一面,以及“垄上耕耘”等多重身份,看到了刀光剑影,看到了“江山胜迹照残阳”,看到了灵与肉的涅槃……于是他留下光片,以凝练诗意的文字,以宏大的气场,以清晰的脉络,以富有穿透的思绪,勾勒出秦俑缤纷多彩的文化信息图。
秦俑是一个文化元素,更是一个文化宝库,考古学家可以挖掘,历史学家可以挖掘,文学家、陶瓷学家、美术家、风俗学家也可以挖掘,各取其需;作为诗人,必须有异于他人的挖掘和发现,否则只能让人失望。还原秦俑的历史场景,在生活中的身份、角色和生命故事,在历史和生活两个层面谈不上有多新颖和超拔,但已呈现出主体价值。三千年一瞬,梦、雨声、历史烟云、滚雷、闪电、金鼓、呐喊、关山、黄土、月色、纸上、地下……这是思维的跨越和精神的驰骋,也是多触点向纵深的挖掘,随着作者的笔墨,我们看到了秦俑的历史姿势、战争姿势、守护姿势、民族姿势、文化姿势……不一而足。这是一种触摸,也是一种探索,意义不在于它有多少颖悟,而在于这个过程带来的诗意的愉悦的盘读体验,以及给人的触动和激发。当你咀嚼着作者的一行行文字,而忽有所喜、忽有所悲、忽有所思、忽有所悟时,便读有所值了,何必还要苛求那么多,给自己带来精神的负累?
挖掘只是手段,升华才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看,升华其实是一种反向的挖掘,也是对一个作者才干的榨取,两者相辅相成。从《秦俑》20个章节中,我看到了作者对生命体的悲悯,对人生价值的萃取,对文化元素的思考,对哲学意义的审视,他触摸到“勇士的体温”,感受到“飘渺而凌厉”的大阵,在“星光、鸡鸣远去”中完成了梦、遐想、精神的多重回归。“我的心绪,在蝉翼之上飞翔”,写作不可承受之重,也不可承受之轻,矛盾心理的统一、动静的结合、多个熊亮的重叠交织,成就了这一篇诗文。“所谓亲情,所谓威武,在秦俑的光芒里,滚烫”,至此秦俑已不再是简单的文化元素,而是一种加热器、助燃剂,将每一个人烤热,感受到烘火的温暖;但也愈加感受到寒冷的强大和存在,从文末作者“莫谈慨而慷”的隐晦喟叹中,每一个人都不难体悟,也必有体悟。
但毕竟已“慨而慷”过,这是一种思想游历,一次创作尝试,也是一次精神冒险,我已盘读存议。福柯说,批判是不被统治的艺术。下面谈谈我以为的不足,算是批判,但不作为定论,也不想给作者带来负面,给读者造成定势。《秦俑》全篇有透析、有挖掘、有升华,总体看来,还是缺少超越,绝对尖端和异质的成分不多,苛刻点说是没有;语言上还比较沉滞,鲜活、崭新、情趣的地方少,很难给读者带来陌生化体验的亢奋;西方文化元素和观念微乎其微,只在东方文化传统中打斗,显得过于矜持;诗文中较少融入当代生活场景和生存体验,没有达到传统与当代的巧妙融合,还有为传统而传统的束缚,未能做到纵横捭阖,体现出大手笔的气度和风范。
语言是作者人格的一部分,从熊亮诸多散文诗作中,已得到很好的印证。席勒说,艺术是自由的女儿。表象上看,熊亮的写作似乎已进入创作的自由境界,可从深层次考量,还有很多拘谨,希望他能彻底解放自己,借助思想的飞船,遨游到一个真正自由寥廓的艺术世界。
二0一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于霞蔚居
分享:
江西散文诗人熊亮电视散文诗《秦俑》(节选)
熊亮章散文诗集《秦俑》秦兵马俑馆签售
来源:西安网时间:-01-:16字号:
西安网讯(西安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辛倬)众所周知,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秦兵马俑,江西作家熊亮写了一部关于秦兵马俑的散文诗集,并在秦始皇陵内现场签售。
签售现场,不少读者就《秦俑》这本散文诗集,和作者熊亮展开了文学交流。作品《秦俑》共章,是熊亮用一年的时间写作完成的一部散文诗集。
作者熊亮是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江西散文诗》主编,酷爱研究历史,这次以其雄厚的文化积累和宏阔的历史视野,对秦兵马俑展开了完美的阐发和丰厚的写作,创作出了散文诗集《秦俑》。
熊亮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秦兵马俑的相关知识。这次创作散文集《秦俑》,自己其实并没有亲眼看到过秦兵马俑,相关知识都是书本上了解的。
编辑:赵鹏
沉稳中透出灵动的文字(散文诗评论)一一读熊亮长篇散文诗《大峡谷》碎言来源:西安网时间:-12-:50字号:
一
又是一篇亮眼的文字。
这些文字不是春天花香,不是夏天炎热,不是秋天丰收。
它是冬天里万里雪飘的气势,虽然夹杂着冷,却让人在奔跑与阅读中头上渗出热汗。
这汗,有着雪花般的文字的热。
是一种享受。
二
我是在 这是熊亮参加会议在主办地游览大峡谷后写的。
思路飞扬。这与他的学识、思考、观察等能力是相关的。一个大峡谷走一趟,作者竞然把一个活灵活现的大自然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峡谷在各地均有分布,如果作者到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走一趟,那里的大自然简直是诗情画意,一步一景,江河,大山,村庄,雪山,绿树,鲜花,像一幅画,或像一部电影,或像一首诗,而熊亮如果用散文诗写出未,那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将是另一个,中国最高的、最原始的大峡谷。
文笔优美。这在《大峡谷》中表现的,甚至要比他前几部长篇散文诗要好。这是作者一贯的风格,无论读他那一篇,或那一部散文诗,亮丽的词语会像翡翠一样抓人的双眼。
佳句群聚。一部书或一篇文章,仅仅靠朴素的语言吸引读者,是不可能的。有了这些,文章的骨架搭起来了,可血肉呢?画龙点睛之处呢?这就是抓人眼球的精华诗句所在。
在《大峡谷》里,这样的诗句很多。
三
散文诗,在文学的舞台上有它一席之地。
作为熊亮,一个江西汉子,享受赣江水的抚养,从体内到体外,都有着散文诗的细胞,可以说,散文诗,具体一些长篇散文诗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对散文诗的痴情,尤如像对他的妻子一样真情。他怀揣散文诗的梦想,为了散文诗,他东奔西走,拜访散文诗老前辈,使他的散文诗的创作如行走台阶一样攀升。
用心血浇灌散文诗这块土地,他主编的《江西散文诗》杂志也应运而生。
四
长篇散文诗《大峡谷》,是他从开阳参加完会后写作的,起初,是一小章一小章发在 果真,前不久熊亮发来他的长篇散文诗《大峡谷》,让我眼前为之一亮。
一开句就是:“散文诗,就该在峡谷中穿行,就该在篝火旁书写,就该在高天流云下舞动一根竹篙撑开险滩暗礁。”
这就是大峡谷。
这就是散文诗。
这就是与散文诗相以为命的熊亮,一个有志于文学的七O后。
五
的确,熊亮的精力是旺盛的。
这几年,他凭借学识,凭借对散文诗的一片痴情,凭借自己独有的观察视觉,凭借他丰富多变的想象力。
像一位优秀的厨师,为读者端出丰盛的散文诗大餐。《秦俑》、《梅》、《破茧》、《清明》、《马头琴●短歌行》等长篇散文诗。
他的《大峡谷》以清新的文字,亮丽的词句,思路的四射,再次用散文诗的诗句征服着读者。
六
熊亮爱散文诗,如同爱自己的眼睛。
他在搞好创作的同时,以散文诗为主题,对当代著名作家进行了走访,先后专访拍摄了诗人万俊敏、王宝莉、李耕、魏福堂、黄仁平、史克滨、熊鹿扬等先生!讲述不平凡的人生故事,把镜头对准人间的奋斗者、励志者。以视频形式在 熊亮的散文诗创作,多以长篇散文诗创作为主。《大峡谷》是他二O一七年的主打作品,他准备连同《秦俑》、《壁画》审报江西省文联重点扶贫项目。
从《梅》到《破茧》,再到《清明》等等,都是一部部长篇散文诗。
创作的辛苦可想而知。好在,熊亮年富力强。拼劲、韧劲、耐劲都超越了自己。
七
熊亮进行散文诗创作,包括《大峡谷》等,他没有把自己关在屋里埋头去写,而是充分思考,一天写一小章或者一小节,其余的时间他用书法、画画、弹琴来打发消磨时间。
我曾写过《在藤王阁阅读熊亮的散文诗》。南昌我去过,那里的风光是优美的。站在藤王阁上向下望去,赣江水缓缓而过。
熊亮为了散文诗,他出版了《秦俑》之后,于二o一八年元月一日将在兵马俑博物馆举办签名售书。我与熊亮相识于网络,将相见于西安,这些都是文学的缘分。
八
对于文学创作,各人有各人的偏重点。就熊亮而言,他主攻散文诗,而且是长篇散文诗。
写长篇,不仅仅是长,而且还在文字的功底,诗情画意上讲究,要求很高。不是不讲究文学的功底,写的越长越好,那不成了“文碴”了吗?
读熊亮的长篇散文诗,文学的功底不在话下,绝美、回味的散文诗句皆皆都是。
九
散文诗写的好不好,不仅仅在形容词用的多,或者是越多越好!那样,文字就形成浮肿,沉不下去。
既要用形容词,而且要用多样的词。
让诗句,散文诗句沉下来,读着越读越有味。
熊亮的散文诗句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好。
十
我经常读耿林莽、許淇、邹岳汉、李耕、潘志远等名家的散文诗,当然还是那句“姜还是老的辣”。
这些名家出手的长篇散文诗很少,不像熊亮一出手就是一部长篇。原来我讲过,秦俑出土在陕西,陕西的作者有写秦俑的,但用一部长篇散文诗来写,没有人。
熊亮就是熊亮。
熊亮有朝气,《大峡谷》一出手得到许多好评。
熊亮有才气,《大峡谷》从结构到文字才气四溢。
熊亮有灵气,《大峡谷》中水灵灵的句子能撞出的声音。
编辑:黄坤
慷慨悲歌唱大风
——熊亮长篇散文诗《秦俑》艺术透析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范恪劼
江西的熊亮是这几年散文诗界快速出列的一匹黑马。从《东望》《破茧》的破土发芽,到《清明》、《梅》的含苞放花,再到《马头琴.短歌行》的硕果红光,这位在散文诗园地中笔耕不辍的诗者,一路走来,景象纷呈。现在,他又捧出了《秦俑》这样一个庞大的组群。章的洋洋洒洒,初读之下,不能不为其巨量的篇幅、丰厚的绮思、纷呈的意象所惊叹。在与熊亮的多次沟通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散文诗创作的雄心,对散文诗也可以以鸿篇巨制构筑艺术大厦的抱负,对散文诗打破历史文化文学壁垒共筑复合审美的信心。《秦俑》恰是熊亮对自己艺术期许的一次应约和兑现。就业已呈现的文本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认定:他是一位充满激情、诗思喷薄、投入深切的散文诗人。追寻熊亮对秦俑的触摸之痕、基于秦俑之上的生命对视与对话、生旅假设与生平索解,以及诗人突破迷障的路标、即事穷理的推演,我们看到了艺术创造的极限抵达和文学构设的最大推进。最终,熊亮通过面对秦俑的一系列阅读与领悟、沉思与玄想、审视和发现、代入与置换、共鸣与反思、祛弊与敞亮,在置身异代和俯首当下之间,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切换叠合,构筑出秦俑一样的雄迈豪壮阵营和奇崛艺术大厦。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自开掘以来,不仅是文化的盛事,也是文学艺术一再垂青的艺术景观和资源宝库。这其中,余光中先生的《秦俑》以其雄厚的文化积累和宏阔的历史视野,籍助秦俑而实现了一次今人对历史具象的完美阐发和丰厚书写。要超越余先生不易,要从埋在地下已达两千多年的陶俑身上触发诗思更不易。可是,熊亮知难而进,硬是交出了长达一百多章的鸿篇巨制。熊亮的长篇散文诗《秦俑》是继其《马头琴》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意象绾结之栓,驰骋想象,兴发情感,在历史与现实的天宇中纵横意绪,既有整体性的复合之美和全景性的宏阔之势,亦有史与诗的糅合之长和感性流变与内涵裹挟的腾挪之奇。
一、复原与拼接:历史维度的解析与洞穿
秦俑是历史行走到某个特定阶段留下的替人以殉的礼式象征物。从今人的角度审视,它是历史的也是文学的、艺术的、文化的存在。在煌煌几千尊形象逼真又威风凛凛的秦俑背后,历史的勾连纵横、个体的血泪恩仇、秦皇的功过是非、政权的兴衰更替,历来为后人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shuairuoazl.com/sjsrys/5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