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在明孝陵与大家相会,希望我的讲解能陪伴大家度过这段快乐的旅程。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各位朋友来到明孝陵来观光旅游。我姓x,是××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大家叫我“x导”好了。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在我市旅游期间就由×师傅和我为大家提供服务,我们十分荣幸!大家在此旅游,能够把两颗心交给我们:一颗是“放心”,交给×师傅,因为他的车技娴熟,有12年的驾龄,从未出过任何事故,另一颗是“开心”,就交给x导我好了。旅游期间,请大家认清导游旗的标志,以免跟错队伍。请大家记清集中和游览时间,以免因一人迟到而影响大家的活动。大家有什么问题和要求请尽量提出来,我将尽力解决。预祝大家这次旅游玩得开心、吃得满意、住得舒适。谢谢!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年,明孝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7月3日,经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决定,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古都南京的第一处世界遗产。
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洪武十四年(年),孝陵正式动工兴建,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朱元璋遂将陵墓命名为“孝陵”。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明孝陵从最初的兴建到年“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最后建成,历时32年之久。经过多年的风雨沧桑,明孝陵地面的木结构建筑已毁于历代兵火,但所有的建筑遗存都保留在原地,文化遗存所依托的自然景观未受损坏。通过近年来的遗址修复和原地重建,今天的明孝陵向广大旅游者展示了它独特的设计理念、形制格局、营造规模和艺术成就。明孝陵开创的帝陵形制影响了明、清两代帝王陵寝的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出“前方后圆”的形式,这种建筑布局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通过模仿皇宫的“前朝后寝”的格局实现皇权在另一个世界的延续;二是在地宫上方封土的正南方建造方城明楼,两边延伸出砖墙围砌在封土之外,形成“宝城宝顶”。明孝陵的范围,东起孝陵卫,西抵城墙边,南至卫岗下马坊,北达钟山半山腰,规模十分宏大。安葬于明孝陵的除了朱元璋和马皇后外,还有懿文太子朱标和为朱元璋陪葬的46个妃嫔,在紫金山的北面还分布有明朝开国功臣墓。从空间布局上看,明孝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下马坊到棂星门的导引区;二是从文武方门到宝城宝顶的陵宫区。这两个部分功能不同,却都服从于陵寝的整体设计,间以三道排水系统,凸显了明孝陵作为江南地区帝陵建筑杰作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大家这边请,这是我们今天的第一站——下马坊,位于中山门外宁杭公路北侧,是明孝陵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为一座两楹冲天式石牌坊,因额上刻有“诸司官员下马”六字而得名。
明初,朱元璋制定法令,无论是车马过陵还是官员入陵,都要在下马坊百步外下马,步行进入陵区,违令者治罪。年,此坊倒塌,柱断额碎。现在的下马坊是在年重新维修时竖起的。
现在我们来到了明孝陵博物馆,明孝陵博物馆位于大金门附近,建成于年,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由原南京手表厂旧厂房改造而成。全馆由大明孝陵主题展厅、观朴明式家具艺术馆、度环幕影院、文化书吧、文化产品超市、临时展厅、大明生活馆(含明代织锦馆、明代贡茶茶艺馆)等部分组成,从多个角度、以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及其所代表的明文化,展现了明孝陵的独特文化魅力,阐释了明文化的深厚内涵。
接下来是大金门,大金门位于陵园路南侧,是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门,也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小。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建筑,覆盖黄色琉璃瓦,大门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大金门两侧原有保护孝陵的围墙,长达22.5公里,高约4米,宽约1.5米,长度达到了南京明城墙长度的2/3,规模宏大。这道围墙在民国初年建造中山陵的时候,还存在一道土埂,但今天已荡然无存。明朝时,大金门以内的区域一般人不得擅入,违者要受到杖一百的处罚。
朋友们,现在我们看一下前面的碑楼,碑楼俗称“四方城”,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隔陵园路与大金门相望,现在有跨越陵园路的木栈道将两者连通。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顶已不存,其结构和形制也无法考证。古建专家根据遗存情况,结合北京十三陵中长陵碑楼的资料,推测明孝陵碑楼顶部原为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
碑楼内石碑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碑高6.7米,碑趺高2.08米。碑额雕有九条龙,技艺精湛,气势雄伟。碑文楷书阴刻,书法优美,镌刻工整。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南京地区现存古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块,具有较高的历史、科技和艺术价值。驮碑的神兽叫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外形像龟,喜欢负重,常用为石碑的基座。
碑文由朱棣亲自撰写,共字,赞扬朱元璋的功绩。主要内容包括:朱元璋相貌“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天下大乱后,“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东征西讨后,“岁戊申春正月乙亥,告祀天地,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纪元洪武”;天下归一后,“每四鼓而兴,昧爽临朝,日晏忘餐,晡复听政”;改革制度,“罢中书省,内升六部,分理庶务”;重视教育,“乃建国学,亲祀孔子,数视学讲经”。最后为皇族子女姓名57人名号与句四言颂词一篇。
看完碉楼,现在我们来看看石象路,石象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呈东南一西北走向,长米。因为在孝陵的石兽中,石象用料最大,同时其雕刻艺术成就也最高,所以这一段神道被称为“石象路”。路的两侧分别竖立着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
狮子,为百兽之王,在佛教中被尊为护法的灵兽;在此用来显示帝王的威势和尊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妖辟邪的作用。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明辨是非的护法神兽;古人认为,獬豸能辨别是非曲直,是法律的象征和正义的化身;把獬豸置于帝王陵前,表明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同时起到辟除邪秽的作用。骆驼,象征着沙漠,表示明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在此表明大明江山稳固;明孝陵石象造型高大,雕刻简朴;耳朵精雕细刻,筋脉突露;双眼顾盼有神,栩栩如生;雕刻手法既写夸张,大大增强了实体感和造型美。麒麟,是传说中一种象征太平、祥瑞的神兽,是“四灵”之一,据说只有在政治清明时才会出现;帝王陵前用麒麟,象征着死者生前的英明统治,是仁义之君和有作为的帝王。马,在日常生活中与人关系密切,是供人驱使的重要动物,几乎所有的古代帝王陵墓中都有马。神兽寓意一是纪念朱元璋功德,使后人感受死者威严和国家太平富强;二是祈望镇妖辟邪,以保护陵墓。
这些石兽所用石材并非出自钟山,当年在严冬季节,民工在运输线路上泼水成冰,然后用粗大的木头做滚轴,一路上用推滚的办法来完成巨石的运输任务。可见,这些石刻无不洒满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无不凝聚着他们的才能和智慧。
走完石象路就到了望柱,望柱是明孝陵神道第二段的起点,高6.25米,相距5.2米,顶端为双层圆柱形冠,改变了唐宋以来神道望柱顶部多为莲花盖的造型风格,在艺术上具有创新意义。望柱高大精美,整体造型高耸挺拔,是明初石雕艺术中的精品。柱体六面,装饰有婀娜婉转的云纹,自上而下连成一片,显得雍容华贵。
望柱又称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入口的标志。孝陵望柱安放的位置和唐宋以来的帝王陵寝不同,不是列于石兽之前,而是置于石兽与石人的转折处,这种安排比较特别,是明孝陵的又一创新。细看可以发现,望柱的下端有许多被掏成凹洞的地方,这是因为清末时的南京人传说明孝陵望柱的石粉可以做药引子治病消灾,所以经常有人来凿一些石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个凹洞了。
翁仲路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二段,呈西南一东北走向,全长米,路上竖立着两对文臣和两对武将,是陵墓的忠实守卫者。文臣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端庄肃穆;武将身披甲胄,手持钺,威武雄壮。
为什么要把石人称为翁仲呢?传说翁仲原来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无比,曾驻守边疆,镇服匈奴有功,后来秦始皇将他调入皇宫大内,作为贴身侍卫。他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命人铸了一尊他的铜像,立在咸阳宫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近。此后,人们就把立于庙堂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通称为“翁仲”。
朋友们,前面就是棂星门了,棂星门这种建筑形式广泛运用于宫室、坛庙之前,是礼制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帝后入葬陵寝地宫时,此门为必经之门,所以棂星门又称龙凤门,是孝陵神道上的一处重要的礼仪建筑。
明孝陵的棂星门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面阔15.73米。部分柱础和抱鼓石仍为明代原物,年经中山陵园管理局考古清理,在遗存的基础上恢复了当年的原貌。
金水桥位于棂星门东北米,又叫内御河五龙挢,原有五拱,象征着孔子提倡的五德,即“仁义礼智信”。五座桥正中为御路桥,是供皇帝走的,桥栏上装饰的是龙凤图案;左右是王公桥,是供宗室亲王走的;再外面为品级桥,是供文武大臣走的。原先的五座桥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中,清朝时重新修建了三座桥,缩小了规模。现在看到的桥面栏杆是后来配制的,桥基和两岸石堤仍为明代的原物。
金水桥以北米,是孝陵主体建筑陵宫区的正门,称为“文武方门”。陵宫门为什么叫做“文武方门”?据明孝陵档案记载,从前看守孝陵的陵户,分作文孝卫、武孝卫,文东武西,各住厢房供职。陵宫门左、右两侧门恰是“方门”之制,“文武方门”的称谓,是后人对礼仪之制和方门之制的统称。文武方门原有三大两小五个门洞,正门顶部为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毁于清代咸丰年间(?年)。同治年间(?年)维修时,由于财力有限,仅修复了中间一门。我们现在看到的文武方门是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于年按原貌恢复的。文武方门两侧延伸有高大的围墙,把明孝陵陵宫区的主体建筑全部围在墙垣以内。墙垣高大,用红色涂料粉刷,文武方门两侧的墙垣上覆盖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显示着帝王寝园的气势。
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碑由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于清宣统元年(年)竖立。碑高1.05米,宽0.63米,用英、法、德、俄、日、意六国文字刊刻了保护明孝陵的告示,具体内容为:“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附近古迹历年破坏、毁损情况严重,端方总督大人下令竖立围栏对其加以保护。游人越栏参观或可能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古迹造成损坏之行为,一律禁绝。”遗憾的是,由于碑上没有中文,周围百姓看不懂,继续在明孝陵内放牧砍柴,所以,特别告示碑并没有实现保护明孝陵的初衷。
御厨与具服殿遗址在进入陵宫大门的第一进院落内,东西对称分布。从遗址上看,御厨坐东朝西,面阔五开间,南北长27.5米,东西宽11.3米,建造在砖石台基上,是祭祀时烹制祭品的地方。御厨遗址前有东井亭,当年祭祀宰牲或御厨用水均汲于亭内水井。井亭平面呈六边形,雕梁画栋,是近年来在遗存的内、外两圈柱础上重建的。
与御厨遗址、东井亭相对,第一进院落的西侧有具服殿遗址、西井亭。具服殿坐西朝东,面阔五开间,南北长30米,东西宽10米,是供皇帝谒陵时驻足休息、更衣的地方。具服殿遗址、西井亭与御厨遗址、东井亭的情况相似。
在东井亭附近有石质“雀池”,池长3.1米,宽1.2米:是用来盛放米麦、清水,用于喂养野鸟的器物,据说可以起到“施食”的作用,让陵寝免遭打扰。
碑殿在明代时是一座门,称为孝陵门,是孝陵享殿的前门和第二进院落的开始,后在战火中毁掉,仅存石构须弥座台基。台基东西长40.1米,南北宽14.6米,台基上原有三个门洞,东、西两侧由砖墙连接陵宫外垣,现已不存。现在的碑殿建于清代,是在原明孝陵享殿前门的基址上建成的,因殿内竖有清代的碑刻而得名。
碑殿内陈列有清代石碑五块,其中中部立碑三块,后部左右卧碑各一块。殿内正中是康熙三十八年(年)所立的“治隆唐宋碑”。碑高3.85米,宽1.42米,是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时题写的,颂扬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康熙第三次南巡时,看到明孝陵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建筑破落,陵区荒宪,遂手书“治隆唐宋”四字交江宁织造曹寅勒石制碑。作为满清皇帝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康熙的良苦用心,为了巩固满清统治,康熙帝不惜花费、不辞辛劳,六下江南五次拜谒明孝陵,每次都行三跪九叩大礼,采用高压和怀柔并用的手段经营东南地区。治隆唐宋碑的东、西两侧是乾隆南巡拜谒明孝陵时的题诗碑,其中西侧题诗碑上的诗是乾隆十六年(年)第一次拜谒明孝陵时写的;东侧诗碑上有两句诗“常禁里民阑采木,还教卫护谨巡陵”,从中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对明孝陵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三块立碑后方两侧有两块记事卧碑,分别记述了康熙二十三年(年)和三十八年(年)第一次和第三次拜谒明孝陵的盛况。西边的这一块刻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题名。
从碑殿到享殿甬道的两边,东西对称分布着两座神帛炉,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单檐歇山顶,正中辟券门,内为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时的神帛和祝版。考古清理发现,炉基南北长2.95米、东西宽2.2米。目前我们看到的神帛炉是年由中山陵园管理局按历史原貌复建的,修建时尽可能使用了当年的石构建,因而存在一定的色差。
东西神帛炉的背后为东西配殿遗址。配殿面阔15开间,进深3开间,南北长70米,东西宽10米,建造在用黄土和卵石分层夯筑的台基上。台基上还保留着柱础基坑64个和部分柱础、角柱石、路面、门道、散水等。
享殿位于碑殿后50多米处,原名“孝陵殿”,是陵宫内的主体建筑和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也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享殿原先规模很大,建成于洪武十六年(年),毁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根据现存遗址判断,当年的享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在三层石须弥座台基上的巨大建筑,其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中明成祖长陵的祾恩殿大得多。台基高3.03米,现在还保存有部分螭首、前后踏垛、丹陛石、栏杆、栏板和柱础等石雕构件。中央踏垛居中置丹陛石,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都是浮雕图案。
享殿是后代帝王祭祀朱元璋的殿堂,明朝时,里面供奉着朱元璋及其皇后、妃嫔的神主牌位。原享殿上覆黄色琉璃瓦,为重檐庑殿式建筑,是一座木质结构的高大殿宇,用56根直径1米左右、高10米左右的金丝楠木作为顶梁柱支撑殿宇,上面雕刻有金龙鳞爪,装饰富丽堂皇,突出了供奉神主的重要地位。这些巨大的金丝楠木需要从南方的深山老林里寻找、砍伐和运输到南京,工程量十分巨大。可惜这样一座气势恢弘的建筑,先后遭清军、郑成功部队和太平军的战火破坏,最终于咸丰三年(年)被毁。
现存的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单檐歇山顶,规模比原来要小很多。太平天国被平定后,同治三年(年)九月,曾国荃奉诏祭祀明孝陵并着手修护,经过实地勘估、测算,发现如全部修复需要白银20多万两。清政府财政拮据,无力也无意全部修复,最终只花了两银子分几次修筑了一些小的工程,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恢复后的建筑跟原貌肯定不能同日而语,目前明孝陵享殿内供奉有朱元璋真容的画像。
内红门位于享殿后方约20米处,在明朝时有三个门,门之间有几间夹室,是守陵太监居住的地方。后仅存一门,7年恢复其原先形制。门的东、西两侧由墙连接陵宫外垣,是陵宫第二进院落与第三进院落的分界线。内红门又称“阴阳门”,是阴间与阳间的分界处。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也正是这道门将陵宫区分为“前朝”和“后寝”两个部分。明孝陵的前朝是祭祀场所,后寝则是朱元璋和皇后亡灵的安息之地。为了保证帝后灵魂的安宁,日常只有守陵太监在里面洒扫,除在位的皇帝和经特许的王公大臣之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
守陵太监有数十名,专司香火祭祀、洒扫种植等事宜。守陵太监属神宫监,隶属广西清吏司,为南京守备太监所直辖,设正四品太监一名,其余还有左右少监、左右监丞、典簿等职官。
大石桥位于内红门后约米处,又称“升仙桥”。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寓意逝者升仙,故而得名,意为过了此桥即为仙界。桥长57.5米,宽26.6米,单孔,桥下为环绕宝城的内御河。升仙桥的栏杆是年由中山陵园管理局复建的。
明孝陵共有三道御河(排水系统),第一道在石象路之前,第二道在文武方门之前,第三道在方城明楼之前,三道御河均为天然河道,流向都是自东向西,符合风水学中藏风纳气的要求。
方城位于升仙桥后,方城上为明楼,方城、明楼是明孝陵的建筑创新。方城为宝顶前的一座大型建筑,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正面高16.25米,下部为石刻须弥座,上部用条石、城砖砌筑,在束腰部分刻有绶带纹和方胜纹。历经多年风雨,方城外墙已十分斑驳,雨水冲刷后形成的石灰浆布满墙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方城正中开拱券式隧道,有台阶可步入。台阶有54级,拾级而上,可达后部宝顶前垣与登城通道,经登城通道可达方城顶部的明楼。隧道前后原先有门,现仅存门臼石等遗迹。在隧道东侧的墙壁上留有国学大师章炳麟(号太炎)于年留下的题刻,题刻在墙体上打磨出菱形平面,高29厘米,宽37厘米,篆刻有“民国十五年八月二十九日,余杭章炳麟、滕冲李根原、崇明徐兰墅同谒孝陵,记于隧中”34字。
方城东、西两侧分别向东南、西南方向伸出影壁,因而又称“八字墙”。墙壁为砖砌,高7米,长20.66米,上面覆盖琉璃瓦屋顶,下部是两层砖雕须弥座,墙面四角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这些砖雕是明初的艺术杰作,风格规范、精细、活泼,经历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明楼位于方城之上,是明孝陵建筑的最高点。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米。南面开三孔券门,东、西、北三面各开孔一券门,楼内用方砖铺地。明楼原为重檐歇山顶建筑,覆盖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十分壮观,可惜在太平天国战火中被毁,仅存四壁。后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于8年动工修复,年7月完成加顶保护工程,重现明代原貌。
方城、明楼是明孝陵在建筑形式上的重大创新,明代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这样的建筑。考古专家认为,大石桥以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建筑单元,方城明楼是宝城宝顶的大门和门楼。在宝城宝顶前建造这样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再加上一条深邃的隊道式券门,増添了明孝陵庄严神秘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和至高无上。这种建造布局的设计思想应该来自传统的城门和城楼结构,不过在具体建造细节上有所变通,以更加符合陵寝建筑的特殊要求。
宝城宝顶位于方城明楼北面。宝城指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圆形,四周砖墙长多米,墙壁高约7米,墙顶厚约2.1米,以条石作基础。宝顶正南方的条石上有民国初年的7字题刻“此山明太祖之墓”。宝顶原为钟山南麓的一个小山包,现为直径约米的圆形大土丘,下方即为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宝顶在天然山包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工修整和填补,因而更显得高大雄伟,形体圆润,气势不凡。考古调查发现,坟丘上面加筑了卵石层,既可以防止雨水冲刷,也可以防盗,而宝顶外侧开挖有排水用的沟渠,局部地方还砌有沟渠石岸。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落成是在年,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朱棣在大书特书朱元璋功绩的背后其实是在大树特树自己的威信,以此表明继承皇位的正统。碑高6.7米,下面的碑趺高2.08米,称焱屃,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这块碑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明碑。
碑上的内容歌颂了朱元璋的一生功绩,全文字,共分为七部分,一、“出生于句容大族”,二、“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登基立太子”,四、“废中书省设六部”,五、“重人才设国学”,六、生活简朴,嘱死后与马氏合葬孝,七、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句四言颂词一篇。
美妙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这次我们的明孝陵之旅完美结束啦~如果您在这里收获了历史故事与美的感受,不虚此行,请分享给您的朋友。您的快乐与满意是我们的宗旨,感谢您的光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