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衰弱症状及治疗 > 严重神经衰弱 > 正文 > 正文

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粗大精细语言认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17 19:05:58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www.pfb1.net/m/

由于小儿脑组织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当损伤后,根据发育神经学的观点,小儿必然在姿势、运动、反射、肌张力等方面的发育受到影响,表现出中枢神经运动功能发育的未成熟性,出现比同龄儿明显延迟的运动发育,或因中枢神经抑制功能减弱,引起下级中枢的释放症状,出现异常姿势、异常姿势反射等症状,所以脑损伤后不可能与正常儿一样,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异常,首先是脑瘫的早期症状。根据临床特点,按小儿不同时期表现,将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总结如下:

新生儿期

1.哺乳困难

小儿出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或表现为吸吮后疲劳无力,因而小儿多发生营养不良,体重不增加或增加缓慢。

2.哭声微弱

小儿出生后十分安静,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

3.自发运动少

小儿出生后少动,呈无力状态。

4.肌张力低下

全身松软.肌肉松弛。

5.肌张力增强

小儿全身发硬.肌张力增强,好打挺.经常从襁褓中窜出去.头背屈呈对称性,有时头偏向一侧,双下肢硬性伸展。

6.新生儿痉挛

小儿易惊,抽搐,尖叫或呈烦躁不安状态。

7.原始反射减弱或增强

如拥抱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8.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

1~3个月婴儿

1.拇指内收,手紧握拳或上肢内收、内旋。

2.不注意看人,不凝视。

3.头不稳定,颈不能竖直,头左右摇动。

4.俯卧位不能抬头。抬头动作标志抗重力肌的发育情况.正常时2-3个月可抬头45°~90%。

5.肌张力低下或全身发硬,躯干硬性伸展或全身发软,非对称性姿势。

4~5个月

1.不追视,不注意看人,眼不灵活。

2.表情呆板不灵活,逗时无反应。

3.不会翻身,俯卧位抬头小于90%。

4.身体逐渐变硬.有轻度角弓反张或下肢交叉。

5.坐位呈全前倾或后倾。

6.手不灵活,不伸手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

6~7个月

1.见不到手、口、眼协调姿势。

2.手抓物很快松开。

3.非对称性姿势。

4.头背屈,肩后伸,下肢有交叉表现。

5.肌张力增强,上肢有时内旋,手握拳。

6.原始反射残存。

根据以上的早期临床表现,可以看出脑瘫的症状随着小儿成长发生变化,不同时期的小儿脑瘫临床表现也有一定的差别。

婴儿时期主要表现小儿运动功能的未成熟性.也就是此期患儿与同龄儿相比,运动功能的发育表现出明显的落后与停滞。如3个月的小儿不能抬头,6个月的小儿不会坐等,以运动功能落后为主要特征。

此外婴幼儿时期原始反射残存,应该消失的原始反射不消失,应该相继出现中脑水平的立直反射与皮层水平的平衡反射不出现,说明脑组织损伤后,出现反射发育障碍,也是婴儿时期脑瘫的又一特征。

幼儿时期脑瘫的临床表现逐渐明显典型化,异常姿势、异常反射、肌张力都有明显的变化,逐渐出现脑瘫的特有变化,如肌张力逐渐增强.表现上肢屈曲,下肢内收、内旋、交叉尖足、运动功能障碍,所以幼儿期由于症状明显.诊断多不困难。

什么是粗大运动发育?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特点

什么是精细?

●精细动作指的是手、眼睛、脸及嘴部肌肉的运动能力。

●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以手部的动作发展为主。

精细动作发展顺序

三玩手——五抓——七换手——九对指——一岁乱画——二岁折纸——三岁搭桥

◆婴儿在三个月前,手指虽然有时也会伸展,但基本是攥紧拳头,或随同手臂和脚一起乱伸乱动,只能做一些散漫杂乱的动作。

◆三个月起,开始有一种不随意的抚摸动作,他无意识地抚摸着襁褓或被褥,抚摸着抱着他的母亲或其他偶然碰到的东西,也抚摸着自己的小手。这种抚摸动作就开始是一种认识活动了。

◆四至六个月后,开始有随意的抓握动作。随意的抓握动作的出现标志着手的动作的一个重大发展。为了抓握物体,除了需要把抓握的对象从周围其他事物中区分出来外,还需有手眼的协调和五指的分化。

◆七个月后,婴儿手的动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不单是简单的抓握,而且开始摆弄抓到的物体;不但玩一个东西,而且能同时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这时婴儿能把小东西放在大盒子里,把木棍插在物体的洞中,把一只手里的东西传递到另一只手。这阶段不但要求手眼配合,而且还要求双手配合。所以这阶段可以称为双手开始协调动作阶段。

手部基本训练

1.局部按摩。

2.触摸抓握。

3.敲击练习。

4.双手协调训练。

5.手眼协调训练。

精细动作技能训练

★0~6个月应多做抓、握动作训练。

★6~12个月多做敲打动作训练。

★1~2岁婴儿应围绕自己吃饭、穿衣、洗澡等日常行为的训练。

★2~3岁婴儿多做组合玩具、拼图、画画等训练。

判断脑性瘫痪患儿的语言是否有障碍,首先必须掌握正常儿童的语言能力,熟悉正常儿童的语言发育,对脑性瘫痪患儿语言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正常儿童的语音发育

1个月的婴儿呈自然反射发音,除元音外并出现了个别辅音。

2个月的婴儿认识能力有了发育,并从吮吸、咀嚼、吞咽动作中演变而发出一些声音,辅音有所增加,唇音出现,偶然出现双元音。

3个月的婴儿发音的数量和频率增多。

4个月的婴儿辅音增加,出现了舌尖音和唇齿音。

5个月的婴儿发音数量继续增多,并出现了音节的重复。

6个月的婴儿已能模仿单音节的声音。

7个月的婴儿单音节继续发育,并出现双音节。

8个月婴儿发音中前后辅音发展快,无规则的“说话”达高潮。

9个月的婴儿继续模仿声音,并出现模仿语言,有时说出令人难懂的话。

10个月的婴儿能模仿说出“爸爸”、“妈妈”。

11个月的婴儿能自己说出个别有意义的字或词。

12个月的婴儿双元音继续发展,能说出简单的词和重复的字。

16~24个月的幼儿发音进一步准确,开始运用字的组合,约25%的语言能使人听懂。

24~30个月的幼儿已掌握90%的元音和双元音,约60%语言能使人听懂。

30~36个月掌握所有的元音和双元音,约75%的语言可使人听懂。

7岁的儿童对所有的语音发音能达到全部正确。

12岁的儿童语言、语法已达到完全正确。

(二)正常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发育

(0~3个月)

1.以惊奇的表情或行动的改变对声音作出反应。

2.以惊奇的表情或行动的改变对说话声作出反应。

3.以注视的目光对着讲话人的脸。

4.持续的目光对视。

(3-6个月)

5.转向讲话人。

6.转向发声的方向。

(6~9个月)

7.听到叫自己名字时能转向声音发出处。

8.安静地注意听别人讲话或注视物体。

9.模仿摇手说:"Bye-Bye"。

(9~12个月)

10.对“放下”一词能作出反应。

11.听到“别动”或“不乖”时常能中止行为。

12.在口头提示下做出摆手或拍手的动作。

13.听到家中某成员名字时头转向该成员。

14.听到熟悉的玩具名称时能转向该玩具。

(12~18个月)

15.听到某物体名称时能指出该物体。

16.听到某物体名称时能从2项选择中辨别出该物体。

17.听到“把某东西给我"时能将该物递给讲话者。

18.按照2~3字组成的简单词的指示作出行动。

19.指出身体的某一部分。

20.听到物体名称从3项选择中辨别该物体。

(三)正常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发育

(0~3个月)

1.啼哭。

2.轻轻发声。

3.“咿呀”发声。

4.尖叫。

5.发笑。

(3~6个月)

6.使用2个不同的元音。

7.单独时“咿呀”发声。

8.以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感受。

9.对大人的讲话以发声作为回答。

10.发出辅音与元音的组合音,如:ba、ma、ga、da。

11.模仿发出连续的音节。

12.模仿讲话样发声。

(6~9个月)

13.模仿讲话。

14.与母亲有意识地“对话"。

(9~12个月)

15.准确地运用“妈妈”、“爸爸”两词。

16.模仿新的声音。

17.模仿字、词发音,近似准确。

18.主动与别人进行极简单的语言交流。

(12~18个月)

19.发音时出现声调变化。

20.除说“爸爸”、“妈妈”外开始使用“这个”。

21.当被提问“这是什么”时,能说出物体的名称。

22.以手势表达需要。

23.能说出4-6个字的句子。

24.模仿说短句。

语言训练操

第一部分:构音器官运动操

1、口部运动:共4节使口部肌肉、关节协调完成

A、撅起嘴B、咧开嘴C、鼓起腮D、咂咂嘴;

2、舌部运动:共6节充分调动舌部肌肉活动,使舌头活动更灵活,能够在发音时找到正确的位置。

A、伸收舌B、舔嘴唇C、舔嘴角D、弹响舌E、舔绕唇F、顶两腮

3、下颌运动:共4节提高在发音时下颌的控制能力

A、张口闭口B、左右移动C、前后移动D、上下叩齿

第二部分:按摩操

共6节通过按摸、揉、搓、弹、捏等手法,刺激穴位,从而使参与发音的各部分肌肉运动功能得到提高

A、口轮B、捏下颌C、搓下巴D、弹颧腮E、揉面颊F、轻拍面部

第三部分唇部运动:

(1).将嘴巴张至最大(或说“啊”)停留3-5秒再放松。

(2).将嘴巴左右伸展(或说“一”)停留3-5秒再放松。

(3).将嘴巴噘起呈现圆型(或说“呜”)停留3-5秒再放松。

(4).将嘴型从“啊”变成“一”(可不发出声音)连续3-5次。

(5).将嘴型从“一”变成“呜”(可不发出声音)连续3-5次。

(6).将嘴型从“呜”变成“啊”(可不发出声音)连续3-5次。

(7).将嘴型做出“啊——呜”(可不发出声音)连续变化3-5次。

(8).将嘴巴用力闭紧吸住,并做出“伯”的声音。(儿歌:咏鹅、宝宝)

(9).将嘴唇向内用力吸,并做出小鸟叫声。

认知障碍的训练

10~4个月婴儿训练重点是利用视、听、触摸,被动输入感觉,使患儿产生对人和物的有意注意,激起其探究反射和抓物意识的形成。

可应用低、中、高频玩具在婴儿耳后10~15厘米处轻摇4~5下,并选用色彩鲜艳或对比色明显的电动玩具,在距婴儿眼睛30厘米处水平缓慢移动,训练其追视物体或让婴儿注意玩具。

与人对视交流时,距其眼睛20~30厘米,唤其乳名(注意只唤一个名字),发“a、e、u”等声音逗引,表情热烈丰富。

做触觉输入时,应由细软过渡到粗硬刺激(如绒类玩具、毛巾、棉布、皮球、算珠、方格板、沙粒等),以防患儿过于敏感。并做10-15分钟上肢关节活动度训练,以促进手打开、拇指外展及手功能的发育。

24~8个月婴儿除以上项目外,4~5个月时可训练左右°、上下90°灵活追视,再到地面玩具追视;5~6个月训练伸手追抓玩具,寻找物体,毛巾盖脸;6~8个月自喂饼干,利用环形玩具、摇铃等训练换手、敲击,以物对敲来促进.手眼协调、双手间协调及中线活动。利用镜子对视交流,玩躲猫猫,并定期与其他孩子玩耍来促进与人的交流、对母亲的正常依恋、主动发音和对名字的应答。

39~12个月婴儿,重点训练小物件拿起、放下、对捏、语言理解(问常见人的称呼或物体在哪里,知道回头找或伸手指)、简单模仿(如学“再见”,把玩具弄响包括击、按、捏弄),学做交往游戏(如恭喜、欢迎等),训练知道把大、小便解在规定的地方等。

41~1.5岁儿童,重点训练小物件固定投掷(放入容器)、匹配形状(圆、方)、模仿(如推车、画点点等)、堆搭积木、语言理解、增加词汇,学会控制大、小便,配合穿衣、裤。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shuairuoazl.com/yzsjsr/4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神经衰弱症状及治疗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