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寒假的西安之行,最有收获之处就是参观临潼的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博物馆,弥补了未能参观陕西省博物馆的遗憾。
从西安驾车去临潼路途大约50公里,沿着乡间公路行驶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到达了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就在秦陵的正东面。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之北的开阔平原上,据说由李斯主持设计,仿造秦朝的国都咸阳城建造,划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虽然地表建筑尽毁,但以巨大的封土堆来看,工程极为浩大,后世明十三陵、清东陵中的那些帝王陵墓都无法与其相比。
如今见到的秦始皇陵冢底部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高76米,经过两千余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规模已经缩小了很多。秦始皇陵园内部除了小山一般的高大陵冢外,并无任何可供人参观的古迹遗存。
有很多史学家曾希望发掘这座陵墓以验证史书中的记载,民间也有许多好奇者,希望看到秦始皇的那些稀世珍宝,但自从郭沫若、吴晗等人发掘明明定陵后造成了文物大量损失之后,挖掘秦始皇陵的计划便没了下文。
兵马俑博物馆距秦始皇陵以东大约1公里,占地规模庞大,内部有几座独立的发掘现场,包括1、2、3号坑和文物陈列厅,完全由类似体育馆式的建筑封闭起来。
年陕西大旱,临潼县村民杨志发在挖井打水时意外发现兵马俑碎片,于是,秦陵埋藏的兵马俑大军意外暴露在世人面前。
秦陵埋藏的兵马俑并未见诸于史书,项羽攻入咸阳后,放火焚毁了阿房宫和骊山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木制支撑和顶棚被烧塌,兵马俑被埋入地下,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去的时候恰好是冬天淡季,所以参观的游客不多,据说到了暑假旺季的时候,这里会是人山人海,很难从容观看这些陶俑。
我首先进入的是#1号坑发掘现场,尽管事先曾看过这里的照片,但是现场给人的视觉冲击仍然非常强烈。
从大厅的正面看过去,一列列全副武装的士兵排列起整齐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尽头,给人以一种肃杀的威严。秦嬴政生时为帝王,死后依然还要统帅他的千军万马。
从现场挖掘出的兵马俑看,有弓弩兵、步兵、骑兵、战车兵等兵种,有各级军队指挥官,也有战车、战马和各种兵器。
兵马俑雕塑风格与汉唐流行的陶俑截然不同,完全采用实物仿真设计。兵俑皆为真人等身尺寸,人物面目五官、发髻、铠甲、衣饰纹理,甚至是鞋底纳的疏密有致的针脚都毕露无遗。
秦始皇的这些兵马俑基本上是成建制设置,成为了解秦国军队编制、配置、武器装备的难得实物教材。
从现场情况看,秦军常规的作战形式大致是战车冲锋、弓弩兵排阵射击、步兵列队跟进,与两千年后的坦克开路、炮兵轰击、步兵列队冲锋的现代战法并无太大区别,只是所用的都是冷兵器,箭簇、矛、戟、剑都是青铜打造。
从秦俑展示的装备来看,如果细究起来,秦军并未见得比赵、魏、韩、楚、齐等军更有优势。秦国地处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战国七雄之中大约只是略好过北方贫瘠的燕国。但秦国竟然最终胜出了,灭掉了六国而一统天下,这其中的原因至今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依我个人的推测,首先是秦穆公任用商鞅变法,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大量剥夺旧士族的权力,开启了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高速发展模式。而正是这个独裁体制,将秦国引向了全民皆兵的军事扩张之路。
商鞅推行的除世卿世禄,实行按军功授爵,彻底打破了社会阶层的天花板,为草根底层打通了上升渠道。人人奋勇杀敌,以割取敌人首级的多寡来论功行赏,将秦军打造成一支血腥的虎狼之师。
再一个因素就是秦国各届领导人长期以来秉持底线思维,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抛弃固有的传统观念和信条,纵横捭阖,大力采用间谍渗透和外交谋略,分化瓦解对立的同盟国家,成功诱使其相互陷入内斗和互害,使秦国最终可以分而击之。
秦、赵之间,从国力到军队的装备、训练水平有着极大的差距,但长平之战赵军主力被消灭殆尽,这一幕在千年之后的蒙古连续灭金、灭宋时再次得到了印证。落后未见得一定挨打,而突破了人类底线的落后者,往往会是天下无敌。
临潼是一座古镇,周边的村民熟悉古代的各种器物玩意,自从兵马俑出土之后,到处都是仿制、售卖兵马俑的作坊,公路边经常见到成队的兵马俑,也成为当地一景。
如果有人要我推荐陕西旅游景点,我会首推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震撼,才能感受到在帝王眼中,民众是多么渺小而微不足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