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秦始皇做了大量防範措施,好避免自己死後,自己的陵墓被人盜挖,但是顯然,他的一切措施並沒有起到預期的目標,按照史料記載,其陵墓,曾經多次遭遇劫難。
在其死後僅僅4年,其陵墓完工僅僅兩年,也就是在西元前年,這個規模浩大的秦始皇陵就遭遇了第一次毀滅性的劫難。那是在項羽率領大隊楚軍佔領咸陽後,曾經大規模毀壞秦始皇陵墓,地面建築被全部摧毀,陵墓也遭到挖掘。
這一點,在《史記》、《漢書》上都有記載。
但是按照後人的分析,加上我們現今的考古發現,秦始皇陵墓似乎又沒有遭到那麼大規模的損毀,這是為什麼呢?
有猜測認為,項羽確實挖掘了秦始皇陵,但是並沒有找到真正的秦始皇陵墓,只是毀壞了找到的一部分。當然,地面建築被很簡單的全部毀壞了。
這還只是開始。雖然到了漢代,劉邦曾經有過一些簡單的保護秦始皇陵的措施,但是還是出過事。
按照《漢書·楚元王傳》(劉向部分)記載: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臧槨(zāngguǒ)。意思就是,一個放羊的小孩,羊跑丟了,掉進一個地洞中,小孩打著火把,進入地洞中去找羊,結果卻是誤打誤撞中,進了秦始皇陵的地宮中。更不幸的是,因為火把,還在地宮中引起了大火,將秦始皇的棺槨都燒掉了。
按照《水經注》記載,這場大火燒了90天都沒有熄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
那個小孩和他的羊,有沒有安全的從地洞中跑出來,史書沒有記載。但是如果此事是真的話,可見秦始皇陵的保護工作也做的確實不怎麼樣。
後來,秦始皇陵還曾經多次遭遇盜挖,有資料可查的,像西漢末年的赤眉軍、東晉時期後趙的石虎、唐朝末年的黃巢等,都曾經盜挖過秦始皇陵。
當然,也有很多學者,對這些記載表示疑議。真相如何?還需要更多的考古學證據來證明。
再說說阿房宮。
秦朝剛剛建立的時候,秦始皇還是居住在原來秦國舊有的王宮之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咸陽人口的急劇增加,秦始皇越來越感覺到連都城、帶王宮都有點太小了,需要擴大,“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西元前年,秦始皇下令,在距離現今的咸陽城東南大約15公里的龍首原西側,開始修建阿房宮。
秦始皇修建阿房宮的時候,是希望將阿房宮修建成天下朝宮,就是將這裡作為秦朝的政治中心。同時,為了彰顯自己天下共主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阿房宮的規模,非常宏大。
具體阿房宮規模浩大到什麼程度呢?按照《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
意思就是,光這個宮殿的前殿,就東西長五百步,南北寬五十丈,其中可以坐一萬人,下面可以豎立五丈高的大旗。然後在四周還修建有天橋,從宮殿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頂上修建門闕作為標誌。又修造天橋,從阿房跨過渭水,與咸陽連接起來。
為了修建阿房宮,秦始皇調集了70多萬刑徒動工。
為了充實附近的人口,秦始皇又下令,遷徙三萬家到驪邑,五萬家到雲陽,作為補償,這些人家都免除十年的賦稅和徭役。
可惜,還沒等阿房宮修建完成,秦始皇就于西元前年七月,駕崩於第六次巡遊途中的沙丘宮。
秦始皇死後,為了儘快修建完成秦始皇陵墓,秦二世將阿房宮的修建暫停下來,將人員都調往驪山修建秦始皇陵墓。
在秦始皇陵基本修建完畢後,阿房宮重新動工。不過直到西元前年,秦二世死亡,秦朝滅亡的時候,阿房宮也沒有最後修建完成。
有史料記載,阿房宮在秦末時,被項羽一把大火燒毀。但是經現代考古學家勘測,阿房宮遺址中,只有少量地方有被火燒過的痕跡,並沒有大面積被火燒過的痕跡。《史記·項羽本紀》中,也只是記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並沒有點出燒的就是阿房宮。所以,有學者認為,項羽燒的應該是咸陽中的秦舊有的王宮。而且秦咸陽宮遺址考察,也發現了大面積被火燒過的痕跡。
其實,之所以後人多認為阿房宮是被燒毀於項羽之手,主要出自于唐代大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戍卒叫,函穀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因為這篇賦寫的是氣勢雄健,風格豪放,流傳極廣,對後世影響巨大,也就坐實了項羽火燒阿房宮這件事。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因為阿房宮遺址巨大,現在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勘測完成,所以也不能完全確定,阿房宮的毀壞,和項羽無關。
這裡,同樣需要更多的考古學證據。
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觀之處,
敬請推薦給友人,並請關注此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shuairuoazl.com/sjsrcs/4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