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神经衰弱症状及治疗 > 神经衰弱测试 > 正文 > 正文

五福临门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22 17:23:59

一、五福的意义

到底五福是什么呢?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不痛苦,心里不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二、哪有十全十美的福

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一分开可就不妙了。比方说,有的人虽然长寿而福气小,有的人富贵而健康情况不佳,有的人为贫贱而烦恼,有的人身虽富贵但十分操心,有的人满足于清贫悠闲的生活,有的人贫贱而善终,有的人富贵长命而最后却遭遇横祸不得好死。人生境遇多得不胜枚举,五福临门才是十全十美的,其余的各种情况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

五福当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生性善良、宽厚宁静的德,这是最好的“福相”之根,因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和表现。因此,敦厚纯洁的“好德”,随时布施行善,广积阴德,才可培植其他四福使之不断增长。

三、为什么福有残缺的现象

今生的境遇不好,主要是由于我们的过去(包括前世)所造的恶行(恶业)的结果。譬如说,过去或前生爱虐待动物的人,今世就多病;过去杀害动物的人,今世就会得短命的苦果;过去或前生吝啬的人,今生就会贫穷;过去或前生傲慢的人,今世就卑贱;过去或前生激动好怒的人,今世就丑陋;过去或前生以残忍的方式杀害人类或其他动物的人,今是就会不得好死。

长寿而贫贱的人是因为他过去慈爱动物,而却吝于施舍;富贵而短命的人是因为爱施舍财物,而却杀害动物;丑陋而富贵的人是因他过去慷慨大方,可是却容易发脾气;容貌端庄而地位卑微的人是因为前世有容忍心、持守戒律,而轻视他人所导致的结果。总括一句话,五福有缺陷,主要是由于行善和积德不完全而致。

第二章长寿(第一福)

一、长寿的因和缘

寿命的长短跟财富、地位、常识、美丑等关系不大,可是跟“慈悲心”却关系很大,俗话说,“仁者寿”。这话一点也不错。宅心仁厚,宽于待人一定有好报。今生长寿的人,一般是过去世或今世对人类和动物慈爱的结果,今生短命的人,一般是前世或今生杀生较多的结果。

今生慈悲行善而短命的人,乃是因为他前世所造的恶业先结了果,而今生的善业刚种下不久,还没有结果的缘故。行善而遭到恶报,应赶紧忏悔过去的恶业,而不可怨天尤人,说是行善没好报。

我们需要了解“心地”的原理。当我们垦地播种花的种子时,为什么杂草会先长出来呢?因为地里面先前就有杂草的种子,否则杂草怎么会那么快长出来呢?

长寿的因——仁爱心,慈悲或救护所有动物,放生、宣扬放生戒杀的原理,施舍饮食护生。

长寿的缘——心平气和,不动怒,生活有规律,调节饮食(不暴饮暴食),足够的营养,不过度劳累等。

二、夭折的因和缘:

夭折的因——杀害动物,虐待动物等。

夭折的缘——时常动怒,暴饮暴食,过度疲倦或结交恶友等。

第三章富贵(第二福)

一、富贵的由来

只有长寿而没有富贵,日子也是很难挨过的。为什么有人只有寿命长而缺乏富贵;有的人却长寿。因为寿命和富贵不是勉强求就可以得来的。诸君也千万不要以为寿命是一个定数、生杀之权完全操纵在命运之神的手里。

事实上,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是决定于过去世和今生我们慈悲心和所造作的杀业。既然如此,我们仍可以运用慈悲心和放生的方式来改变寿命。所以我们最好把“死生有命”的“命”解释为“因果关系”,这比解释为“定数”要来得恰当。

同样的道理,“富贵在天”不宜解释为“富贵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真正的富贵是在天上,应向天上追求”。这样解释是不对的。富贵是由我们今生今世仍可以透过慷慨的施舍,谦卑和恭敬心来种富贵的因。有了“因”,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助缘(辅助条件),就会结出富贵的“果”来。果就是“果实”或“果报”的意思。

二、富贵的两种形态

富贵有两种:一种是相对的,一种是绝对的。“富甲天下”、“位列王侯”是相对的富贵,“身心自在清净”是绝对的富贵。第一种是有所得的乐,第二种是无所求的乐。第一种是混杂和短暂的乐,第二种是纯粹和恒久的乐。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将人和人之间的富贵差别,互相比较,就会产生烦恼。因为一有相比的心理,就造成了竞争和我执,成为一种傲慢或自卑。平民和帝王相比,富贵相去甚远;帝王和天人相比,却又感到自卑和渺小。所以佛经上说。天人指甲的价值胜过人间阎浮提地。天上一音之美,胜过人间帝王百千种乐。”

所以贪求富贵,不如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我们谈论富贵。主要阐明富贵的根本正因和助缘,教人们多种富贵的正因,而不要一味贪求富贵的果报和享受。

其实,只要能知足,就可以得快乐;至于所享用财物的多寡、精细,并不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我们希望所有的众生,都不要因为享用较差的财物而生烦恼心,同时也企盼所有的众生,不要因为财物享用不自在,而影响到高尚的心灵,或者因为缺乏的、物质的而不能安心修行道业。

三、富贵的正因和助缘

施舍财物是富贵的正因,拼命工作不过是导致富贵一种助缘罢了。假如过去(世)没有布施,今天不管你怎么努力赚钱,也是赚不到钱或无法积聚钱财的。我亲眼见过许多做生意很卖力的商人,甚至还节俭到舍不得住在旅馆而睡在自己的轿车里;也有做生意勤奋到数天才洗一次澡。可是最后还是负债累累,贫无立足之地,处处向人租借房子。这不是时也、运也,命也;而是因为前世布施的少,缺少财富的正因。所以今生虽然拼命工作,到头来还是穷困度日。有人不懂因果道理,他们会感叹地说:“大富由天,小富由俭。”

“也许有人认为赚不到钱是找错了职业,运气不佳、人缘不好,方法不对等等因素造成的。事实上,这些因素都只是致富的助缘,而非真正的原因,布施才是将来致富的根本原因。

尊贵的原因是礼拜十方一切圣贤,以谦卑心恭敬一切众生,和安忍顺逆的境界,而不是耍手段,送红包,或拼命地往上爬。人缘好和工作卖力,可能会受人提拔。但只是尊贵的助缘或征兆,而不是根本原因。因为世界上仍有许多人一出生就大富大贵。例如:石油大王的儿子一出生就有大量的财富;在古代的王朝,太子一出生,地位就极为尊贵。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拥有了富贵,这应该怎么解释呢?这不是他们前世带的福报是什么?

第四章康宁(第三福)

一、疾病的起因——病由业起、业由心造

常常听人说:“我昨天晚上没有盖被,著凉了,所以感冒了。”他把感冒全归罪于没有盖被。其实错了,没盖被不一定著凉,盖了被也不一定就不会著凉。没盖被只不过是感冒的“缘”和“导火线”罢了,这不是感冒最主要的原因。

同理可知:“过度疲劳”和“淋到雨”等也都只是感冒的“外缘”,而不是真正的原因。因为有许多人淋到雨不会流鼻水,或者虽然工作劳累仍然不会患感冒的。有许多青年人喜欢以“细菌传染”来解释一切疾病,其实也大有问题。细菌只能解释像天花、白喉、淋病等传染性疾病,而无法解释像胃弱、血癌、糖尿病等机能性的疾病。

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也没有仔细想一想,为什么细菌只传染给某甲、而却不传染给某乙,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这难道完全是必然的吗?行医五十五年的医勒(Bieler)先生在其所著的“食物是你最好的医药”一书中,曾这样地解释: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不是细菌,而是由于血液中毒素,造成细胞组织破坏以后,才引起细菌的侵袭。他把所有的病病归罪于“错误的饮食”,所以他特别提倡天然食物。

问题又来了,错误的饮食也不能够圆满地解释所有的疾病的起因。为什么呢?有些人每天吃同样的食物,而却生了不同的病呢?而且有些疾病是“不适当的生活方式”所引发的,例如:吃饱后运动造成胃病,精神紧张导致胃溃疡等。更难以解释的是:为什么有些婴儿一出生,就会带有黄疸病和血癌遗传,为什么有些婴儿不幸会染上这些呢?只有用佛家的“业力”说,才能圆满地解释一切疾病的起因。为什么某甲躺著看书得了近视眼,而某乙却不会呢?因为某甲过去造了近视眼的业因,所以现在加上躺著看书的助缘,就会产生近视眼的果报。

所以《维摩诘经》上说:“我现在所有的病,都是由于过去(世)的妄想所造成的。”又说:“众生因为执著了我相,所以才产生烦恼和疾病。”“一切病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内心攀缘外境所产生的杂念”(《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归根究底来说,一切疾病都是由于我们过去的妄念,所以在身体、语言和意念上,造作了许多疾病的因,当遇倒助缘时,就会开花结果,而生出病来。

而我们前面所提到“淋到雨”、“细菌传染”、“错误的食”、“不适当的生活方式”、“遗传”等都是疾病的导火线和助缘,而不是根本原因。由于过去曾造作了会导致疾病的“业因”,所以遇到了那些“缘”,才生出疾病的果报。《黄帝内经》说得好:“只要我们淡薄欲望,宁静心神,四肢勤于劳动而不疾倦,生理机能就会顺畅,身心安泰,疾病怎么会侵入呢?”

二、疾病的内在和外条件

一切疾病的真正原因在于我们过去的妄念或恶业。所以说:“一切病其实都是心病。”因为假如过去没有妄念和恶业,今生就不会遇到导致疾病的因素和条件。如果过去没有种下致病的业因,纵使遇到不好的环境和恶缘,也不会产生疾病。

生病的条件到底有那些呢?《大智度论》上说:生病有“外缘”(外在条件)和内缘(内在条件)。

(一)外缘(外在因素)

1、受到寒热饥渴。

2、摔伤、或碰伤。

3、细菌感染——空气传染、饮食传染、接触传染。

4、饮食的材料本身有问题——加毒等。

5、食物调配不当——如豆花加蜂蜜有毒。

6、滥服用药物——贺尔蒙和维生素等。

7、使用不当的东西——如塑胶杯和柏油遇热会产生致癌因数。

8、鬼神和其他动物的冤报。

9、遗传带来。

10、污染的环境造成——如噪音、污水、浊气等环境污染。

11、遇到挫折和打架。

12、农药和洗洁剂余留的毒素。

13、食用变质的食物。

(二)内因(内在因素)

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2、纵欲贪爱。

3、生活方式不当或坐禅的方法不对。

4、常发脾气。

5、操劳过度。

6、忧郁烦闷。

7、紧张恐惧。

8、无知及焦虑。

9、心理不平衡和内心的冲突。

10、幻觉和错觉。

11、欢笑过度。

12、思虑过多

内因和外缘有时是不易严格要求划分的。例如恐惧和紧张有时是因为错觉和幻觉引起的,有时是因为外在食物的刺激,但主要还是人格心性修养的因素影响较大,所以我们把恐惧归纳在内在因素中。

第五章好德(第四福)

一、好德的重要性

“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一个人有了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德,这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尽的。因为“好德”能赢来长寿、富贵、康宁和善终。因此,我们可以说,“好德”是一切快乐和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

“好德”需要我们不断培植,正如长寿、富贵、康宁需要随时培养一样。假使我们现在不把“好德”的因继续种下,那么一切享受都会变成非常奢侈的“消费品”,因为没有播种,福报享用完了,必然会贫穷匮乏。

古德曾说:“保藏的东西不一定属于自己。享用的东西不再属于自己,只有施舍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当我们用种种方式把财物贮存或积蓄起来时,我们不一定会再拥有那些财物。譬如你拿钱买股票,股票可能会下跌;买黄金珠宝又可能被盗贼抢走;参加合伙投资,不但有风险,而且万一被合伙人骗走,那岂不前功尽弃?买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时会赔本,将来万一遇到败家子,也会倾家荡产。

享受财物物质就是消耗福报,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乐,这是很肤浅而又很短暂的,享用过的财物永远不能再属于自己。只有把财物施舍在适当的地方(佛经上叫做“福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那么财物才具有永恒的意义,而不致被天灾、人祸、盗贼和败家子所夺去。所以古人劝我们要布施积德:

三宝门中福好求,大富之家前世修。

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

一切财产总非真,及早将来施于贫。

水火盗官并逆子,五家有份尽来侵。

一粒落土百粒留,一文舍出万文收。

与君寄在坚牢库,汝及子孙享不休。

没有布施修德,将来的日子很难挨过,尤其是一个人临命终时,一切财物、朋友、眷属、权力都带不去,只有平生所作的善恶业力跟随著我们。就这一点来说,修德真是非常实用的。

问题是,我们并不知道死神何时会来,但死神肯定要来,而且随时都有突击我们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趁早修德吧!

二、德的种类

德的分类非常多。例如:可分为“阴德”和“阳德”两种。阴德的力量比阳德大得多。

《中庸》里提到智、仁、勇三达德。只有仁爱而没有智慧,会产生为虎作伥的流弊,有智识而没有仁慈会危害社会;有智有仁,而没有勇气实行,则一切美德成了空谈。

《论语》里又叙述了温、良、恭、俭、让五德。温和柔软可以导致心理健康;善良仁慈可以导致长寿善终;诚恳恭敬可以导致平安宁静;节俭勤劳可以导致财富和身体的健康;谦虚礼让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保住前面四种德行而不致流失。

三、品德的四个层次

(一)算盘式的道德——以功利主义做出发点,做任何善行,都会仔细地考虑到成本、效用、果报和名利等因素。确实认为划得来,才会开始去做。这种人不会平白无故送你东西,他一定有所企图。他行善时常希求回报。

(二)“四海之内皆兄弟”式的道德——这种人行善是出于一片同胞般的爱,比较少自私的心机和功利的色彩。他把人当兄弟一样,因此,行善较为自然,而且也出于真情。但是因为有我执在作崇,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别,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三)爱人如己的道德——因为这种人已破除了我执和烦恼,所以能忘我。而达到爱人如己境界。能这样做已经是圣人了。但因为他还没有破除法执,所以行善时,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观念(例如:“贫苦”和“功德”等)。因为他有名相的负担,所以还不能做到绝对地自在。

(四)最完美的道德——行善不但不望回报,而没有人我的分别,甚至也没有任何名相的负担,这种人的慈悲心是没有条件和无限量的。因为他行善时,连一点负担也没有,所以最真诚、最自然,也最快乐。

古人说:“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意思是说:“品德高的人绝不会执著功德和名利,只有品德不太好的人才会计较功德和名利。初学的人行善,难免会执著善相”,等修养的功夫纯熟以后,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缚和牵累了。

四、修养好坏的六个等级

(一)损人损己——这种人简直比禽兽还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样,只爱用责骂和伤害的方式来求满足自己心中的情欲。他们损伤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例如:杀人然后自杀。

(二)损人利己——这种人是害群之马,根本谈不上修养。他们为了达到自利的目的,不择手段,使用欺诈和损害众生的手段,或者从者杀害动物职业。

(三)不损人、不利己——这种人像行尸走肉一样的地醉生梦死。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无意义的工作,或游手好闲,专干无聊的勾当虚度光阴。

(四)不损人、只利己——这是修养最起码的工夫。又可分为两类:

1、假利己——工作赚钱是假利己。赚来的钱换得物质享受,这是消福,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梦,得不偿失。

2、真利己——读书明理以后,自己闭门思过,下功夫修养品德和锻炼心性。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稳自己的脚跟以后,再兼善天下。

(六)舍己利人——舍己不以为苦,利人永不疲劳。牺牲自己的利益,帮助别人,这是菩萨的风范,是难能可贵的。

第六章善终(第五福)

一、善终很难

五福的最后一福是考终命。“考终命”就是善终,或一般人所说的“好死”。善终很难,假如你曾看见别人临终时那种挣扎痛苦的样子,你或许会感叹地说:“我这一生别无所求,只要求个善终就好了!”

一般人临命终时,都会手忙脚乱、六神无主,急得像落汤的螃蟹和热锅中的蚂蚁。身体上会产生脸部筋肉抽动、瞳孔放大、视觉迟钝痴呆、呼吸急促等现象。佛经上说,人要死的时候,就像乌龟脱壳那么痛苦。我们平常看到的,只不过是外表挣扎的样子,其实,他内心的恐惧、痛苦和彷徨,那才真是笔墨难以形容呢!

大富大贵的人不一定能善终,长命百岁的人也不一定能死得安详。古今中外有许多英雄豪杰,不得善终的也多得很。例如;驰名世界的文学家海明威、川端康成、三岛尤纪夫、画家梵谷、影星乐蒂等都自杀而死。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晚年脑神经衰弱很严重。音乐天才莫札特临终时,只有六个人送葬,中途还遇到了一场大雨,最后只剩下抬棺材的人和他的遗体被孤零零地送到坟场。

“善终”得来不易。因为我们不知道阎王爷何时会给我们“召集令”,也不知道临终时会遇到什么障碍。不管在任何时候、死亡随时都有突袭我们的可能。也许是明年,也许是明天,也许就在今天?!——真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呢。

二、善终的的重要性

为什么善终很重要呢?因为,假如一个人不是寿终正寝,而是由于横死、车祸、癌症、饥、渴、猛火烧伤、溺水、被杀而死的话,那么他可能便会含恨在心。心中一有了憎恨、就会投生到一个很不好的境界去,比方说做毒蛇来报复等等。所以《十二品生死经》说:如果是因为福报享尽了,饥饿或者渴死,他极可能会变成饿鬼。被捆绑而死的,来生常作畜生。被火烧死的人,许多会入地狱。

还有,横死时,身体受了极大的苦楚,心中忧怨交加,不但很难提起善念而且心中愤恨不平,很容易怨天尤人。所以古德教我们要经常发愿:“临命终时,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并且期望圣人前来引导。”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愿我临终无障碍,弥陀圣众远相迎;速离五浊生净土,回入娑婆度有情。”

三、善终的种类

死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苟且偷生不如舍生取义。如果是为了利益众生,再大的困难都值得做,如果真的能救世济人,就该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所以我们应该观察一个人志的高尚与否,而不可以死的形态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经上记载:一位妇女为了救自己的孩子溺水而死,尚且生天,何况为利益众生而牺牲生命呢?

在《十二品生死经》中佛陀分析描述了死亡的十二种类别,因为其中牵涉到许多专门术语,在此不便引述。现在谨就我个人的浅见将一般善终的情况分为下列三种:

1、小善终—没有遭到意外横祸,无病而终的。

2、中善终—不但没有病苦,而有心中没有怨气和内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安心地逝世的。

3、大善终—自己预先知道临终的时间,而且身心了无挂碍,走时洒脱,甚至还亲眼看见佛菩萨来迎接,往生到佛菩萨的净土,这才算是成功的人生。高明,高明!

四、善终的原因

善终绝对不能凭侥幸,一定要广修福慧才能达到,善终跟过去的善业有关,但最主要还是在我们今生的好德和宁静的心灵。除非我们能在广积阴德和止息妄念上多下功夫,否则临命终时便很难得到自在。善终的原因很多,但大致归纳起来还是离不开下面三个条件:

(一)诸恶莫作—不要做杀害动物、偷盗、淫邪、妄语、饮酒等行为。不做亏心事,不占别人的便宜,以免冤仇结得太多和太深,临终时被冤仇债主来扰乱;甚至像《地藏经》的第八品上所说的:“行善的人,临终时也有百千位恶道鬼神变成我们已故的父母和亲属,来引诱我们进入恶道受苦。何况平时造恶的人呢?”

(二)众善奉行—常发利益众生的愿望,然后从语言和行为上去实行。例如,时常放生、救济、印经、供养师父等。我们平时广结善缘,不但身心可得到快乐,临终时还能心情平和安然往生西方。好处可真多哩!

(三)自净其意—无论行善、读诵经典或参禅,念佛都要会归心上,才能得到受用。除了常修行,事情很忙,也要做到事忙心不忙,保持清净心。如果我们能够这样下功夫,临终时身心就不会贪恋和牵挂了。

施食可得以下福报:

《施食获五福报经》上说:布施饮食的人,今生或来世可以得到五种福报“寿、安、色、力、辩。”

第一、是寿命会延长。因为人类和动物都靠著饮食来维持生命,施舍食物等于间接在延长众生的生命,所以施者会得长寿的果报。

第二、是身心得到平安。因为人类和动物缺乏饮食时,身心都会烦燥、紧张、痛苦和不安。有了饮食,身心就会安宁和愉快。所以布施饮食的人,会得到身心安宁的果报。

第三、是获得较美好的身材和容貌。因为人类和动物缺乏了饮食,身心就会枯瘦,容貌就会憔悴,所以布施饮食的人,一定会得到美好的容貌和身材。

第四、是身体较有力气。因为人和动物缺乏饮食时,就会四肢无力。布施饮食等于间接供给别人充分的气力,所以施者今生或来世一定会得到身体较有力气的果报。

第五、是得到较优秀的辩才。因为人类和动物都需要有充分的饮食作后盾,肚子饥饿,口里又干燥,虽有唇舌,也很难发挥说话和鸣叫的功能。布施饮食等于间接在帮助别人的口才。所以施舍饮食的人,今生或来世一定会得到较好的辩才。《参见续法大法师所著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第五卷》。

第六、施舍饮食还可以得到富贵的果报。因为用恭敬诚恳,如果用恭敬心布施饮食,今生或来世可以感到出生尊贵的果报。而且因为食物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东西,或用钱财买来的,布施饮食等于就在施舍财物。施舍财物较多的人,今生或来世可以致富。所以布施饮食也可以得到较多财富的果报。

布施饮食的福报很多,以上几种只是略举大要而已。所以〈专那经〉上说:施舍饮食和汤药给众生,可以得到无尽的功德。

摘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shuairuoazl.com/sjsrcs/51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神经衰弱症状及治疗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