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龙抬头 > 龙抬头历史渊源 > 正文 > 正文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和寓意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4/13 20:30:41
北京最好的去白癜风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龙抬头是古代人民对节气的称呼,所以农历二月初二被百姓称之为春龙节或青龙节,又称之为春耕节或农事节。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据资料记载,龙抬头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断季节,提醒农时。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有二个:角宿一和角宿二)恰似苍龙的两只犄角,角宿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接着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形状的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龙的心脏和尾巴。每到农历二月二夜晚,形似苍龙犄角的星即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而整个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为龙抬头。

龙是神话中生活于大海中的神异生物,司掌行云布雨。自古以来人们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绝美日子。据传说,伏羲氏时代就有此习俗,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但史书明确记载民间流行“龙抬头”节日在唐朝已经有了。

这个在民间有个“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还与武则天有关。相传,武则天当了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堂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帝一看人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龙抬头的传统习俗有:

(一)春游踏青:春天来临之际,野外空气清新,多走走有利陶冶情操,放松身心,为新的一年辛苦劳作做好准备。

(二)剃龙头:也就是理发,为图个吉利。儿童理发叫剃“喜头”,保佑孩童健康成长,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带来好运,顺顺利利。

(三)引钱龙:在山东一些区,人们用灶烟灰在地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寓意为龙来了,兴云布雨,且百虫躲起来了,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有益。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

(四)吃龙食:这天为龙神降临之日,饮食上有些讲究,很多以龙为名。吃猪头肉名为“吃龙头”,煎春饼吃名为“吃龙鳞”,吃面条名为“吃龙须”,吃馄饨名为“吃龙眼”,吃饺子名为“吃龙耳”,吃葱花卷饼名为“吃龙皮”,若将面条和馄饨一块煮,则称之为“龙拿珠”。

(五)祭祖拜神:希望先祖和神明在冥冥之中保佑自己。

(六)孩童开笔礼:相传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诞辰之日,所以在二月初二要进行“开笔礼”。在古代,读书人在读书之前要行四礼,其中“开笔”是四礼之首,用习俗的形式将读书赋有一种隆重的仪式感,让人更加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七)照房梁:“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龙为百虫之王,老百姓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除害虫。

(八)禁忌:忌用针线,恐伤龙眼;忌洗衣,怕伤龙皮;忌推磨,以免压住龙头。

总之,“二月二,龙抬头”,预示着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人们要把龙身上的东西放到自己身上,代表着人们祈福的愿望,以此行龙运,希望新的一年龙运加身、顺顺利利。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shuairuoazl.com/sjsrtl/11795.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龙抬头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