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是指嗅、视神经以外的脑神经和脊神经、自主神经及其神经节。周围神经疾病是指原发于周围神经系统结构或者功能损害的疾病。周围神经从功能上分为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两部分。前者由脊神经后根、后根神经节及脑感觉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鞘和无髓鞘两种。神经纤维是周围神经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众多神经纤维集合为神经束,若干神经束组成神经干。
周围神经损伤的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营养障碍。周围神经是指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它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周围神经病变,是由感觉丧失,肌肉无力与萎缩,腱反射的减退以及血管运动症状,单独地或以任何组合方式形成的综合征。
病因复杂,可能与营养代谢、药物及中毒、血管炎、肿瘤、遗传、外伤或机械压迫等原因相关。它们选择性地损伤周围神经的不同部位,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
周围神经疾病有许多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缺失、感觉异常、疼痛、感觉性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包括运动神经刺激和麻痹症状。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肌束震颤、肌纤维颤搐、痛性痉挛等,而肌力减低或丧失、肌萎缩则属于运动神经麻痹症状。另外周围神经疾病患者常伴有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自主神经受损常表现为无汗、竖毛障碍及直立性低血压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症状表现。
周围神经炎属于中医"脉痹"范畴。
脉痹是以正气不足,六淫杂至,侵袭血脉,致血液凝涩,脉道闭阻,而引起的以肢体疼痛、皮肤不仁、皮色黯黑或苍白、脉搏微弱或无脉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因于湿热者多发于夏季,由于寒湿或阳虚而致者则好发于冬季。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老年次之,幼小一般不发病,特别差异不大。
脉痹一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继后,《金匮要略》等医籍有血痹的记载。血气痹阻与经脉痹阻相关,故血痹与脉痹类同。后世医籍虽有论及脉痹者,但均未将其正式列为病种,更缺乏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系统论述。从临床实践看,脉痹作为病种并不少见,故将其列为病种之一。凡以血脉瘀滞为主要病证者,均应属本病。
症状分型:
⒈风寒阻络证 证候:肢体胀痛,骨节胀痛,骨节酸痛,皮肤或脉络青紫,周身沉重乏力,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以肢体胀痛、皮肤青紫、恶寒、发热为本证诊断要点。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⒉阳虚寒凝证
证候:患肢或肢端麻木、发凉、胀痛,局部皮肤温度降低且皮色苍白或青紫、潮红,遇冷或冬季加重,得温则减,或行动后肢体胀痛、抽搐,静息后缓解,趺阳脉或太溪脉搏动微弱,或患肢现游走性条索状肿物,舌淡苔白滑,脉沉细。以患肢胀痛、发凉、皮色苍白或青紫为本证诊断要点。
治法:温阳散寒,解凝宣痹。
⒊寒凝血瘀证 证候:患肢发凉、麻木、疼痛较甚,日较夜重,皮肤苍白或潮红、紫瘀,甚至皮肤干燥脱屑、破裂,汗毛脱落,少汗或无汗,指(趾)甲增厚、脆硬、变形,肌肉萎缩,顽麻不仁,趺阳脉或太溪脉搏动消失,舌质紫瘀苔薄白,脉沉涩。以患肢疼痛、皮肤变色、肌肉萎缩、趺阳脉或太溪脉搏动消失为本证诊断要点。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⒋气郁血瘀证 证候:情绪激动或稍事活动,则现肢体皮色苍白或青紫、潮红,肢体胀满,胸胁痞满而痛,太息,纳呆,大便不调,日久肢体肿痛、皮色紫红加重,或午后潮热,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而有血块,舌紫瘀,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以患肢胀痛、皮色苍白、青紫、潮红阵作,情绪激动或稍事活动则发作或加重为本证诊断要点。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散瘀。
⒌湿热瘀结证 证候;患肢喜冷怕热、沉重、疲软、肿胀剧痛,患处络脉红热灼痛,或有索条状物,按之则痛,或肢端溃烂、流黄水,身热口渴不欲饮,胸闷,纳呆,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以患肢喜冷怕热、或络脉红热灼痛、或肢端溃烂流黄水为本证诊断要点。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消瘀。
⒍痰浊瘀阻证 证候:患肢肿胀、顽麻、疼痛、发凉,皮色暗滞或见核硬结,头晕头重,胸闷脘痞,纳呆,泛吐痰涎,久病而形体不瘦,舌胖色暗,或见瘀斑,苔白腻,脉沉弦滑。以患肢肿胀、顽麻、疼痛、皮色暗滞,形体不瘦,舌胖色暗苔白腻为本证诊断要点。
治法:豁痰散结,活血祛瘀。
⒎阴虚内热证 证候:肢体酸痛,关节灼痛,皮肤潮红,低热或午后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失眠,视力障碍,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数细。以肢体酸痛、关节灼痛、皮色潮红、低热、舌红少苔为辨证依据。
治法:养阴清热,活血通痹。
⒏气血两虚证 证候:患肢酸软、顽麻、掣痛、皮色苍白无泽,肌肉萎缩,肌肤干燥脱屑,或创面色淡红,久不愈合,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自汗,四肢乏力,头昏,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以肢体酸软而疼痛、肌肉萎缩、肌肤干燥脱屑、面色萎黄、肢端肿胀为本证诊断要点。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痹。
⒐脾肾阳虚证 证候:肢体冷痛,腰膝酸软,手足逆冷,皮色晦暗或青紫、瘀斑,肌肤萎缩或皮肤增厚,畏寒,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少,大便稀溏,小便多,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脉微欲绝。以肢体冷痛,皮色晦暗、畏寒为本证诊断要点。
治法:温补脾肾,散寒活血。
有些神经性功能障碍的疾病身体已经表现出症状表现了,但是准确的定性可能需要患者进行不断的检查或者还需要去更大一些的医疗机构,关键的问题是就怕最后花时间检查出来了没有对应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而言也是一个打击。
关于目前一些神经性疑难慢性病症的治疗,认清疾病常识,知道其治疗的意义所在,西医方面目前被告知治不了的疾病有很多,有效的中医方剂是可以对症进行控制改善恢复的,首先如果疾病生在自己身上你会比任何一个人都想治好病,不想放弃,不治疗任其发展可能会很快恶化下去,再一个那么多选择一直用温补祛萎汤方剂进行治疗的患者就说明用药对自己疾病的控制改善恢复等方法是有帮助的。治疗前自身要有一个正确积极的心态,自己相信并且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和怀疑不配合治疗很多时候同样的药结果可能相差甚远,所以这个也要重视起来。
秉承患者第一,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人食百味,病生百种。在诊疗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难以治疗的疾病,从而形成医学难题,也就是所谓的疑难杂症。咱们大夫在诊疗过程中通过细致了解患者身体发病状况,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给病人以实实在在的帮助。所采用的中医疗法的一大优势就是,将中医的辩证理论全面运用到整个诊疗过程中,从整体的辩证发展到个体的辩证,将每一位就诊患者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把整体辨证理论运用到对每一个病人的诊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的初次问诊,参考诊断结果,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综合各项指标和判断,结合自己多年接触治疗此类疾病的真实有效经验为患者制定适合其身体的治疗方案,真正意义上做到一人一方,对症施治。
预约
关爱健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shuairuoazl.com/sjsrtt/4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