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来临,万物复苏,2月21日,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宿迁人都有哪些讲究?大家都知道哪些有关这个节日的民俗文化?一起来听听市民怎么说。
看萌娃“表情包”今天换个新发型
当日上午,在市区青年路附近的一家理发店,一大早便有许多大人、孩子入场等待着理发。“俗语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孩子上次理发还是春节前,头发已经很长了,正是需要理发的时候。”理发店内,市民刘女士笑着说,在这一天还流行着剃毛头这样的“仪式”,亲朋好友聚集一堂,由舅舅把孩子留的小辫子剃掉,把剪下来的“尾巴”用红布包裹好交给孩子的父母,由父母珍藏起来。
“今天是‘龙抬头’,店里的生意特别好,每年的这天都是如此,需要加班加点为大家理发,可以感受到,大家还是很重视这样的民间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得到了传承。”理发师胡鹏程一边忙碌着手上的工作一边说。
当日,在市区可以看到不少理发店内人气十足,萌娃们理发时的表情各有不同,非常可爱。此外,还有许多市民带着孩子参与节日活动,感受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祈求开年有好兆头、全年有好运气。
吃豆芽、“撂火把”重温童年回忆
“今天我们吃清炒黄豆芽。”2月21日,家住宿城区恒大华府小区的崔晨红将一碟清香脆嫩的黄豆芽端上餐桌。
崔晨红告诉笔者,自记事起,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家中都会吃豆芽。“传说吃了豆芽就是吃‘蝎虫’,可以防止一年中被毒虫咬,借此消灾,一年都会有好运气。”崔晨红说,后来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每到这一天,家里都会做这道菜。
“小时候,农历二月初二的晚上,我们会准备好火把。这些火把,有的是家中刷锅丢掉的刷把头,有的是扫地丢掉的扫帚头,还有的是找些细树枝或庄稼秸秆用绳子缠绕在一起并扎紧。晚上我们邀上玩伴奔向田野,这时‘撂火把’游戏开始,我们不断把火把抛向空中,热闹极了。”崔晨红回忆,那时,尽管寒气袭人,但大家玩得十分投入,田野上回荡着欢快的笑声。
“‘撂火把’不单单是孩子们的游戏,还寓意新年生活红火,祈盼丰收。老一辈人说,‘撂火把’可以把田野中的害虫、虫卵、病菌烧死,减少农作物的病虫草害,也方便开春的耕种。”崔晨红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撂火把”这一习俗也与大家的生活渐行渐远。
二月二的那些民俗你知道吗?
何谓“龙抬头”?“龙抬头”有何特点和意义?在宿迁又有哪些习俗?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联系到了宿迁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张用贵。他介绍,农历二月初二,是宿迁传统的民俗节日,民谚有云:二月二,龙抬头,大折满,小折流。农历二月初二前后一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此时万物开始复苏,冬眠的虫儿开始苏醒,传说龙在此时也醒来,开始下春雨,雨是万物复苏的使者。
“这一天宿迁的习俗也很多,比如‘剃龙头’‘撂火把’‘炒龙眼’等,农村还有停针、忌磨的习俗,害怕‘龙抬头’时,针和石磨伤害到龙,影响到一年的收成。”张用贵说,节日延续至今,已被赋予新的现代意义。龙抬头节不只是求雨驱虫,更代表了当下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对新的一年开启新篇的热切期待。(颜靖尧朱婉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