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奴隶社会之中存在着一种殉葬制度。指的就是强者征服弱者,强国征服弱国之后,俘获的奴隶为主人陪葬。这是从原始社会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一种残忍而充满野蛮性质的制度。他在中国最流行的朝代是殷商时期,后面经过秦汉皇帝废除但仍然有所保留。
三代贵族的殉葬习惯
这里之所以说三代贵族,而不说商朝贵族,是因为这个殉葬习惯在夏商周三代都十分盛行,以商朝为主。
经过中国许多考古证据和文物出土,发现许多三套贵族的墓葬之中都有人殉。少一点的有几个,几十多达数百上千。根据清末以后出土的甲骨文上面的文字破译工作显示商代贵族用人殉主要是为了往生世界。
奴隶制社会的黑暗不是我们今天可以想象,我们将它称为人间地狱也不为过。那个时代的奴隶就和牛马牲畜一样,任凭主人买卖,驱使,赠送。而商朝时期的殉葬制度主要分为生殉和死殉。
在河北安阳侯家庄的一座商代大墓之中我们就能看到:在贵族墓地中央,埋葬着一名拿着武器的奴隶和一条犬。在棺椁的四方分别埋葬着八名奴隶。最让人惊奇的是棺椁的正上方封土还埋葬着一名奴隶。从这棺椁封土上方的奴隶衣着以及文物出图来看,他明显是仪仗队的成员。所以我们判断奴隶之间也有等级划分。
人殉和人祭是两种不同的殉葬制度
在秦朝以前,我们会发现殉葬制度基本上是以动物殉和人殉为主。贵族之间大部分都是使用奴隶人殉。只有下层的平民才会使用动物殉。而人殉制度随之衍生而来的还有人祭制度。
先秦时期的奴隶主在祭祀祖先神明的时候,他们通常会献上猪牛羊三牲,然后会根据自己的财产富有程度贡献奴隶给祖先。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祖先荣光和创业的缅怀之情。光是夏商周三代,因为这种奴隶祭祀神明和陪葬所牺牲掉的人命就不知道多少万条。
春秋战国时期废除人殉的原因
自从儒家先祖孔子说了一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之后。似乎人殉制度就开始势微。这本来只是孔子的一句牢骚话。是他表达对殉葬制度的不满。那个时候的殉葬制度其实比起夏商周时期已经好了很多。因为许多诸侯贵族之间的下葬都是使用木俑,陶俑或者石俑。可是孔子却依旧认为这种以人为象征符号的陪葬是对人的不尊重。也正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改变这种现状才说出了使用人俑陪葬的人断子绝孙的牢骚话。
根据春秋早期的陪葬制度考古发掘出现那里面使用的奴隶已经开始趋向个位数。但在史书之中记载大国霸主,如齐桓公,秦穆公,宋文公,楚灵公。这些人依旧喜欢使用人殉。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秦穆公死后要求自己国内的著名大臣陪葬使得秦国霸权全面衰落。到后面秦献公的时期开始以法律形式明文废除了陪葬制度。
春秋时期陪葬制度式微的原因主要是与诸子百家的兴起有关。像儒家思想之中仁爱的广泛传播。像墨家之中提倡的人人平等。儒家学者到处宣扬死后一了百了,生前应该仁爱广博。他们游走于诸侯列国之间,劝导他们废除人殉。以免引起社会动荡和国家人口数量减少。
向秦国时期宣太后与他的男宠魏丑夫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秦宣太后掌握朝廷大权的时候十分宠爱魏丑夫。在宣太后老年身体快不行的时候,她曾经发话说:等我死了之后,一定要让魏丑夫陪我一起。这句话被魏丑夫知道之后,吓得尿裤子每天都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他只有请当时的名士庸丙为他求情。
庸丙见到秦宣太后就说:您身上是有天命的人,应该知道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一定要让魏丑夫陪你一起去死呢?如果真像一些阴谋家说的那样,死后世界和活着的世界是一模一样的。难道您就不怕秦国的先王对您带着魏丑夫去幽冥世界快活而感到愤怒吗?这里面的后果还请希望太后你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宣太后听完之后觉得他说的十分有道理,就放了自己的面首魏丑夫一条活路。
秦始皇时代的兵马俑没有头盔
有时候历史就是那么搞笑。被后人称为暴君的秦始皇,反而是将殉葬制度改革的最为彻底的皇帝。从夏商周奴隶制社会一直沿袭到秦朝数千年的人殉制度正是在秦始皇手上完成转型。从今天想去西安临潼兵马俑的出土我们会发现秦始皇陵墓之中大部分都是以这种土俑陪葬为主。我们会发现多年的风霜没有将他们变得腐朽,反而成为了中国人的不朽。但也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点就是秦始皇陵墓之中的兵马俑陪葬坑里面都没有带头盔。
今天我们称之为冷兵器时代的头盔,在秦汉时期叫做甲胄。汉朝以后叫做兜鍪。冷兵器时代的头盔作用十分广泛。在两军交战的时候扣在头上就成为了保命的武器。在行军过程之中拿下来洗一洗,加点米或者是小麦就可以成为做饭的炊具。在穿过河流的时候也可以成为盛水的水具。他们不仅功能多样,形态也多样。按照士兵的等级不同分为虎头头盔,龙头头盔,甚至还有凤凰,大鹏头盔。
中国最早出土的头盔应该是在商代时期的花鸟雕纹青铜头盔。但那个时候的头盔因为青铜制造昂贵,所以一般都是贵族装备。到西周时期才开始大量装备到普通士兵头上。到秦朝时期干脆不带头盔,而是直接上阵杀敌。那为什么青铜技术达到巅峰的秦朝,甚至出现了铁器的他们却反而抛弃了多功能用途头盔呢?
秦始皇时代,士兵之所以不带头盔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头盔限制了他们战斗水准的发挥。秦军之所以被称为虎狼之兵,就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悍不畏死,勇往无前。两军交战的时候先开始的是一阵箭雨对射。那个时候的头盔没有办法保护脖子以下的部分。很多秦军甚至认为没有多大用处,只会增加负重,影响自己杀敌和奔跑的速度。所以在今天的兵马俑之中我们看到的秦军兵马俑大部分都是盘着一个向左或向右的发髻为主。
不戴头盔影响杀敌和行军速度,是因为秦军心中有信仰。而这个信仰正是来自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军功爵制度。商鞅变法以后的秦国人人都可以通过杀敌立功走向上层社会。在秦军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自己最快脱贫致富走向富裕的通行证。
在兵马俑之中的清军基本上都是以不戴头盔为主,但大部分的秦军还是穿了盔甲。还有一部分行军,甚至连盔甲头盔都干脆不穿。这一类秦军根据考古资料分析,就是秦国锐士之中的敢死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这些人都是从百人千人之中挑选出来的勇士。他们是整个大军之中的尖刀。人人都是无惧生死。这些秦军死士在战场上赤膊上阵,一旦奔跑起来就像人头收割机一样。亲眼见证过这一面的儒家第3代祖师荀子曾这样描写:齐之技击不如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如秦之锐士,秦之瑞士当无敌于天下。荀子本是楚国人,以一个客观角度就直接论证了大秦锐士的无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