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龙抬头 > 龙抬头气象变化 > 正文 > 正文

蒲松龄如果你认为王六郎在歌颂人鬼情谊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3 14:20:31
彭洋治疗白癜风怎么样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05/9407767.html

人教版高中选修课选入了清初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的两篇小说《香玉》和《王六郎》。其中,《王六郎》一文的教学,基本上都被设计成从故事主体情节归结人物形象——王六郎有情有义、知恩图报、舍己救人、善良高尚;从而得出小说《王六郎》歌颂人鬼情谊、知恩图报的主题。

如果单从《王六郎》一文的主体故事来看,这一教学的引导和结论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忽略或者错解了小说末尾“异史氏曰”一段,也就丢弃了蒲松龄创作《王六郎》所要表达的本意。

《王六郎》小画书插图

一段“异史氏曰”,蒲松龄深刻地表达了三重思想立意:

01置身青云者

异史氏曰:置身青云,勿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

蒲松龄以故事中做了土地神的王六郎与现实中的乘舆贵介做鲜明对比,重在批判后者:一朝位尊爵显,转脸不识贫贱之交。

王六郎不忘渔父许,不只是因为曾经喝了许的多少“酹地”酒,更因为许本身是位懂得感恩的人。许每晚在淄河(孝妇河)打鱼,都不忘“饮则酹地”,祝:“河中溺鬼得饮”,实则是以虔敬之心祭祀给他收获的河流。王六郎和渔父许彼此知音,惺惺相惜。许不因为王六郎是溺水而亡的鬼身就畏惧,更敬佩王六郎的仁爱之心,知交之情;王六郎感念许的知遇之情,更加倍回报。这样的人情关系却不是现实中所有,蒲松龄的人生遭际在《聊斋自志》中浓烈清晰地表达出来“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现实之残酷,都令蒲松龄悲愤之至。所以有此强烈的对比与批判。

《王六郎》小画书插图

02林下綦贫者

异史氏曰:余乡有林下者,家綦贫。有童稚交,任肥秩。计投之必相周顾。竭力办装,奔涉千里,殊失所望。泻囊货骑,始得归。(意为:我家乡有位布衣,家里奇贫。见发小显贵了,他想去求赏识眷顾,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位“家綦贫”的林下者,其实就是小说中渔父许的反面。渔父许在知交王六郎从鬼到神的升迁后,在王六郎的感念邀请下,千里赴约,实则是友情相续的寓意。而这位同乡因发小发迹了就不顾尊严去求“周顾”,真真为蒲松龄所不齿!

蒲松龄故居图片

03族弟作《月令》以嘲讽

异史氏曰:其族弟甚谐,作月令嘲之云:“是月也,哥哥至,貂帽解,伞盖不张,马化为驴,靴始收声。”念此可为一笑。(意为:同乡的族弟做《月令》曲嘲笑他:这个月,哥哥到家了,貂皮的帽子也脱下了,车马华盖也收了,高头大马换成了小毛驴,落地有声的靴子也蔫儿了。唱唱这个《月令》小曲儿开开心。)

蒲松龄借那位同乡的同族兄弟之口,用了非常诙谐的方式,给了异想天开求荣者以犀利地嘲讽。

纵观《王六郎》尾声的“异史氏曰”,上述三个层次,与正文故事形成鲜明地正反对照。文章深刻地批判(对贵介)、犀利地嘲讽(对林下者)才是蒲松龄要表达的本意,绝不是为歌颂什么,为渴望什么而做,否则“异史氏曰”一段就不该有。

蒲松龄故居图片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蒲松龄《聊斋志异》总结道:“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这句话精辟地点明了《聊斋志异》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取材的传承,同时也是对唐传奇表现手法的发展。志怪小说从诞生起,受魏晋玄学和佛教来生转世的影响,以信其有的态度,粗略记录怪异鬼魅故事为题材;到唐代传奇,往往用婉转细腻的手法描摹传闻轶事。蒲松龄恰恰把二者精妙的结合并发扬,离奇的取材,细腻的刻画,把王六郎的故事表现得精致感人,结尾却笔锋斗转。《王六郎》一文凸显了蒲松龄志怪小说的精道功底,堪称“写鬼”一绝!

蒲松龄故居图片

二月二,龙抬头,也是土地爷的寿诞,华南在此日做社祭,祭土地神。乾隆娣用这篇文章向才华横溢却一生不得志的大家蒲松龄献祭!

附乾隆娣的往期文章,欢迎点击链接继续阅读。感兴趣的小伙伴,记得分享你精彩的点评哦:

投放“鸭兵”还是“牧鸡治蝗”,亟待真正御蝗有策的“柳秀才”

不拘于传统,不囿于习俗——以平和心态把每一天过成“龙凤日”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谨以《国殇》祭奠荆楚英魂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shuairuoazl.com/yzsjsr/10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龙抬头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