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民间的重要传统节日,全国各地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地方称之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青龙节”,有的地方又称为“龙头节”,寓意着敬龙祈雨,希望老天保佑丰收。还有的地方称之为“土地诞”,为了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着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户户会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打鼓,放鞭炮。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月二,龙抬头”,这个典故出自唐代武则天的神话故事。故事讲述的是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掌握大权,先后废除了中宗、睿宗,又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这件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之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
第一年从立夏到寒露,一百五十多天滴雨未下,导致大地干裂,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遍野哀鸿,民不聊生。在靠天吃饭的过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伤害是非常惨烈的。种种人间悲惨景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心中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龙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行云布雨,解救了天下苍生黎民,但却因此惹怒了玉帝。玉帝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立有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直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市,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们看到后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
大家商定,二月初二这一天,家家户户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他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在二月初二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家家户户会提前准备好各种食材和工具,在庭院里炒制各种美食。特别是爆苞米花,成为了这一天必不可少的食物。人们还将炒好的苞米花供奉在神像前,祈求神灵保佑家庭安康、五谷丰登。此外,还会在街上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活动,敲锣打鼓、放鞭炮,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整个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深夜才结束。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不仅享受美食和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
通过庆祝二月初二这个传统节日,人们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观念。年岁已高的太白金星,眼睛有些昏花,眯着老眼瞅了瞅,果然见到金豆开花的美景,便立刻挪开了压在玉龙身上的那座大山。玉龙趁势一跃而起,直冲云霄,接着洒下甘霖。自此以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会炒苞米或炒黄豆,这个习俗代代相传,流传至今。#观点创作营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