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年度业务汇报会内容提要
本次业务汇报会一共12位科研人员做汇报,下面是汇报者、题目和内容摘要:
1.叶哗:人人都可参与的博物馆一一赴英策展培训闻见与思考
英国是博物馆的发源地,也是博物馆学的鼻祖,以大英博物馆为代表的英国博
物馆在博物馆学方面有着深厚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在我院的大力支持下,我有
幸参加了大英博物馆国际策展培训班,本文将从大英博物馆、策展、观众、教育、
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等方面对学习心得做一简单介绍,希望能对未来的博物馆
工作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2.蒋文孝:秦陵西侧M1考古发掘与收获诉
秦陵西侧M1历经多年的考古发掘,今年已基本到底。本报告对M1考古
发掘经过及初步收获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总结。
3·朱思红: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考古新发现
-年二号坑发掘约平方米,通过发掘,我们对二号兵马俑坑
有以下新认识:1.坑壁只是部分夯土修筑,可能因为坑壁垮塌需要修补而为。2.
关于“弩兵”方阵的布局和内涵有了新的认识。3.新发现了一件将军俑,可能是
这个单元的最高指挥官。4.所谓的“跪射俑”应称蹲射俑,所持可能是弩,也可
能是弓;立射俑是张弓射箭起始时的瞬间状态。5.原“弩兵”定名不合适,或许
应称“材士”。
4.张卫星:秦兵马俑模拟制作复原研究课题进展与收获
主要汇报18年度省委宣传部六个一批人才课题的工作进展与初步收获。
主要从泥土选择、制作工艺与技术、烧制、彩绘等四个方面入手,通过模拟制作,
希望解决目前秦代陶俑制作的实际问题。
5.夏寅:研究与管理一一收获与危机
在研究方面,开展了陶质岩相研究,在判定夹砂陶和砂陶的类型以及低温
陶烧成温度分析研究方面,有所创新,有所收获。在管理方面,调查了全国科研
基地和相关文博单位的科研情况,总结出我院文物科技保护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短
板,基于此提出未来解决问题和发展方向。
6.李斌: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助力遗址博物馆发展一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业委
员会10年的思考
年11月,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年年会,在贵州遵义海龙
屯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十三家单位的十四位代表紧扣“遗址博物馆文旅融合、新
时代遗址博物馆的发展”主题,分别从各自博物馆视角、结合工作实际展开热烈
讨论,讨论会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践分享,既有对共性问题讨论后达成的共识,
又有对个性问题的建议。本文将对此次会议的收获作以汇报,同时结合专委会成
立十年来取得成绩和科研规划部相关工作关联性作以汇报。
7.张宁:理想与现实之间一一策展始末
简述“雍城崛起一一秦国历史文化展”的基本情况、策展理念和实施过程;
简述K的考古收获、科研现状和“K基本陈列改造展览”的策展理念、
实施过程。从两个展览的策展、实施和工作内容分析陈列展览工作的特点。
8.孟中元:秦汉历史文物考古类专题陈列展览的数字化虚拟展示研究
博物馆通过开展文物藏品展览,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和为学
术研究服务提供知识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与网
上数字化展示以实现博物馆的职能。秦陵博物院作为秦汉文化研究主题的遗址性
博物馆,面向公众举办专题陈列与秦汉文化方面的临时展览是常年的工作任务,
如何将专题陈列与临时展览资料以及相关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完成陈列展览的数
字化保存与展示是研究的内容。通过秦汉文化网的一个“数字化虚拟展示”模块
的软件开发实践,通过研究探索,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动态网站编程等多
种技术,研制开发出方便快捷的网站栏目及内容的自动化构建平台,可综合利用
多种技术、实现全方位的展示资料的数字化保存,并通过互联网站实现数字化展
示,完成专题陈列与临时陈列资料以及相关学术知识资源的整合。主要通过对已
完成的“西汉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展”数字化展示为实例,通过软件运行演示的形
式对在软件开发中的工作思路、开发方法以及采用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简要的论
述。
9.郑絮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一赴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实习有感
简单介绍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和实习工作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新西兰国家博
物馆的各类公众活动探究我院应如何提升公众教育活动及对本职工作的总结与
展望。
10.马生涛:"秦陵博物院智慧化文物储运包装监测平台
由于文物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特征各异等特点。长期以来,文物运输
包装只在文物系统内自行运作处理,完全依靠个人经验,缺乏科学、有效、量化
的包装评估。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将文物运输包装与包装监测体系有机结
合起来,利用包装监测体系发现现有文物运输包装存在的问题,探索文物包装全
新的数据化防护理念,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科学、有效的包装,最大程度地
保护文物安全并维持其价值。
于此同时,为了能够量化文物无损存储的具体环境条件,量化文物实际运输
过程中风险要素及其强度水平,开发了智慧文化储运包装生态平台,实现文物储
运全程一体化远程可控,对于建立现代文物运输保护体系,加强文物运输安全具
有重要意义。以快速发展的物联网数字技术嫁接传统文物保护工作,为文保领域
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基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
景。
11.任建库:秦俑三号坑为亡国之社、宗
秦俑三号坑性质,已有两种意见:袁仲一先生的“军幕说”,即整个秦俑
军阵的指挥机构;张仲立先生的“军伍社宗说”,即军队出征时,随军而行的社
主和先祖神主的奉祀场所,相当于社庙和宗庙。
两说都有合理性,也有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三号坑若是军幕,却没有高级
别的将军俑,也没解释平面结构上,三号坑南厢为“土”字、北厢为“且”字这
一显著特征。
若为军伍社宗,将崇祀的社神埋于地下,与亡国之社“屋之”、“掩其上而柴
其下”,即把亡国之社封闭起来,不与天地沟通,以示其不再受上天眷顾而亡国,
用以告诫天子、国君的周代礼仪严重冲突,简单说,秦代皇帝和礼官绝不可能将
自己的社埋于地下触霉头、招晦气;设祖庙本是活着的人祈求祖先福佑,军队打
仗前在祖庙受命,也是希望战争胜利,陵园的陪葬品己进入祖先所在的鬼神世界,
可以直接沟通,是否还像生死有隔那样通过祭祀沟通,值得怀疑。另外,刚死的
子孙依一定程序将很快进入祖庙,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祖先的神主都不当出现在
子孙的陵园中。
因此,在三号坑南北厢平面结构为“土”字、“且”字这条力证下,三号坑
必为社、宗,但又不能为秦的社、宗,援周初设毫社为戒社先例,三号坑当为亡
国之社、宗。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通过更改名号、刻石等形式不断宣示武功,社樱
宗庙又是国家的象征,三号坑乃至整个兵马俑坑又是宣示武功的另一种形式。
12.付健:略论秦兵马俑一号坑的军事组织形态
军队组织形态是军事运筹学中的概念,通过秦兵马俑一号坑内的冠服制度、
兵器组合与指挥系统等出土位置,还原一号坑内的军事组织形态。军队组织形态
是为适应战争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管理能力和兵器协作,在不同场
合又根据场面属性,形成不同性质的军队使用属性。这种作战能力并不单独存在,
是在战场形势变化的前提下,利用职能管理、兵器组合和指令传达而形成的一种
综合应变能力。《孙殡兵法·十问》《尉缭子·政权》等兵书中提到的兵法多是战
略层面上兵法变化,掌握这类能力是对统帅的要求,但军队中士兵要掌握的却不
是战略层面上的变化。
长按识别白癜风的注意事项著名白癜风医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shuairuoazl.com/yzsjsr/4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