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溪穴
Hòuxīxué
」概述:后溪为经穴名。属手太阳小肠经。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五行属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1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输。
2特异性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木。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3穴名解后为前之对,溪指沟溪,第五掌骨高突如山,后缘凹陷如溪,穴在其间,故名后溪[1]。
后为方位,与前相反;水注川曰溪。前谷、后溪两穴俱承少泽之泽,犹雨露充沛,沟渠盈溢脉气流行,如走溪谷,故称“前谷”、“后溪”。两穴治症略同少泽。《针灸甲乙经》有:“后溪者,木也。”位于小指本节后的横纹头处,较前谷高起,有小肉之会,因名后溪。[3]
4所属部位掌侧[4]
5后溪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2][5]。
后溪在手内侧,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1]。
后溪位于手掌尺侧缘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握拳时,当掌横纹端,赤白肉际处是穴[6]。
后溪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
后溪穴的位置
后溪穴的位置(手太阳小肠经)
后溪穴的位置(肌肉)
后溪穴的位置(骨骼)
6取法微握拳,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微握拳,于第5掌指关节后缘,当手掌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取穴[7]。
握拳时,当掌横纹端,赤白肉际处是穴[6]。
[1]
握拳时,当掌横纹端,赤白肉际处是穴[6]。
快速取穴:握拳,小指掌指关节后有一皮肤皱襞突起,其尖端处即是后溪穴[8]。
7穴位解剖后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咬肌。有指背侧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皮肤由尺神经手背支和手掌支双重分布。皮下组织内除皮神经外,还有手背静脉网的尺侧部。针经皮肤、皮下组织,进入小鱼际肌的小指展肌,在小指对掌肌的前方,再进小指短屈肌与第五掌骨之间。以上三肌均由尺神经深支支配。
7.1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5]。
7.2穴区神经、血管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深层有尺神经的深支和小指尺掌侧动脉的分支分布[5]。
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并有指背动、静脉及手背静脉网通过[6]。
8后溪穴的功效与作用后溪有清心安神,通经活络的作用。
后溪有散风清热、疏调经络等作用[1]。
后溪有宁心安神、清热利湿之功[3]。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其经脉循行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循项,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督脉循行腰背正中,故可主治小肠经、督脉、膀胱经、阳跷脉所过部位的经脉病和头面五官病[7]。
后溪为手太阳经穴,太阳经行于背腰部(同气相求),故为治疗急性腰扭伤之首选穴[7]。
后溪穴通督脉,督脉入络于脑,故可治疗神志病[7]。
督脉主阳、主表、主风、主动,故取后溪可退热,用于热病及少阳证之疟疾[7]。
9主治病症后溪穴主治头项强痛,耳鸣耳聋,神经性耳聋,热病,头晕目眩,头痛身热,目赤肿痛,角膜炎,疟疾,癫狂,痫证,癔病,神经衰弱,盗汗,目赤,咽喉肿痛,角弓反张,癫痫,心胸烦闷,手肘五指尽痛,落枕,尺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肩关节周围炎,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挛急,小指痛,身体不遂,肩臂疼痛,肩臂痛,鼻衄,黄疸,失眠,中风,小儿惊厥,喉痹,麦粒肿,面肌痉挛,荨麻疹,精神分裂症,扁桃体炎,疥疮等。
后溪穴主治头项强痛,耳聋,热病、疟疾、癫狂、痫证、盗汗、目眩、目赤、咽喉肿痛[5]。
后溪主治头项、五官、心神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头项强痛、角弓反张、头晕目眩、头痛身热、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癫狂、癫痫、心胸烦闷、手肘五指尽痛等[1]。
现代又多用后溪治疗癔病、神经衰弱、落枕、尺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神经性耳聋、肩关节周围炎等[1]。
后溪主治头痛项强,落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鼻衄,癫痫,疟疾,黄疸,盗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挛急等[6]。
后溪穴主治癫狂痫证,癔症,失眠,中风,小儿惊厥;耳聋,耳鸣,目赤,目眩,鼻衄,喉痹,麦粒肿;头项强痛,面肌痉挛,小指痛,身体不遂,肩臂疼痛;疟疾,热病,黄疸,荨麻疹[7]。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病,面肌痉挛;
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耳聋,角膜炎,麦粒肿,鼻出血,扁桃体炎;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落枕,肩臂痛;
其它:疥疮。
10刺灸法10.1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整个手掌部放散[7]。
一般直刺0.5~1.0寸[1][6][5]。
深刺可透合谷穴[7],局部酸胀或向整个手掌部放散。
10.2灸法可灸[1][7][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11配伍后溪配天柱,有通经活络,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落枕。
后溪配翳风、听宫,有聪耳开窍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后溪配大椎、间使,治间日疟[7]。
后溪配风池、百会、太阳,治头痛眩晕[7]。
后溪配水沟、压痛点、相应夹脊穴,治急性腰扭伤[7]。
后溪配水沟、条口透承山、大椎,治腰背肩部疼痛[7]。
12特效按摩以一手握另一手掌背,弯曲拇指,垂直下压后溪穴,每次掐按1~3分钟,可有效治疗颈椎痛、闪腰、颈腰部慢性劳损等症[8]。
13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振寒,寒热,肩膈肘臂痛,头不可顾,烦满身热,恶寒,目赤痛,眦烂,生翳膜,暴痛,鼽衄,发聋,臂重痛,肘挛,痂疥,胸中引膈,泣出而惊,颈项强,身寒头不可以顾,后溪主之。寒热颈颔肿,后溪主之。狂互引癫疾数发,后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肩臑痛。主风身寒。主身热恶寒。主眦烂有翳。主泣出而惊。
《玉龙歌》: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
《针灸大成》:主胸满,颈项强,不得回顾。
《针灸大成》:主头面项颈病,与申脉主客相应。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痛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疟寒热。
《医宗金鉴》:盗汗后,溪穴先砭。
《通玄指要赋》: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
《拦江赋》: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
《肘后歌》:胁肋腿疼后溪妙。
14研究进展14.1治疗落枕据报道电针双侧后溪,配合颈部旋转、屈伸活动,治疗例,有很好疗效。针单侧后溪,用泻法捻转1~3分钟,配合左右摇头动作,治疗54例,有较好疗效。
取患者双侧后溪,直刺0.3~0.5寸,进针后强刺激,得气后用电针治疗仪接通脉冲直流电,频率40~50次/min,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15~20min,并嘱患者做颈部左右旋转、前后活动[7]。
14.2治疗面肌痉挛取病侧后溪,快速进针,向劳官方向直刺1.5寸左右,施捻转提插手法,患者明显得气后,大幅度来回捻转2~3次,再行提插手法5~7次,针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随后每隔3~5min重复1次手法,待症状消失后,留针30min,如果进针10min,症状无减轻,则取对侧后溪穴用同样手法两侧施术,每日1次。[7]
14.3治疗腰扭伤以后溪透合谷,配合腰部活动,治疗例,效果良好。辨证属足太阳经的腰扭伤,针刺手太阳经后溪穴,有较好疗效。
取后溪,用2寸毫针,从外向内直刺1.5寸,刺入后大幅度捻转5~10次,强刺激,得气后令患者做腰部活动[7]。
14.4治肌肉疲劳据报道针后溪,治疗登山后致肌肉疲劳有很好疗效。
14.5治疗眼睑闭合不全据报道后溪点刺放血,治疗面神经麻痹眼睑闭合不全,效果较好。
14.6治疗荨麻疹点刺后溪放血,配针曲池、足三里。
14.7治疗麦粒肿用麦粒艾炷,左病灸右,右病灸左,一般1~3壮即可。
14.8治疗惊厥取后溪透劳宫,配足三里,用强刺激。
15参考资料^[1]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
^[3]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74.
^[5]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69-70.
^[6]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8]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感恩有你
中国老张
非著名艾灸从业人员
本平台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问题请及时就医。
中国老张,愿做大家艾灸路上健康的守护者。有艾灸问题记得留言或咨询俺哦.
感谢大家的分享与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